獨立牌失效?淺談蘇格蘭民族黨2017年英國國會改選的敗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蘇格蘭民族黨的敗選,施雅晴首要任務,應思考如何再次贏得民心,而非多次在媒體上,調侃保守黨及首相文翠珊的敗選。蘇格蘭若要獨立,人民必須看見蘇格蘭民族黨所端出的牛肉,否則光有口號,只是空談,蘇格蘭獨立之路,只會遙遙無期。
作者:陳俞亨 Steven Chen(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人權與國際政治研究所畢業)
蘇格蘭不等於英格蘭
蘇格蘭(Scotland)與英格蘭(England)雖然均隸屬於英國(United Kingdom),使用的幣值(英鎊)及語言(英文)相同,然而事實上兩地區因許多的因素,包含曾經過往的歷史情結——英格蘭與蘇格蘭數百年的戰爭及文化上的差異,讓聯合王國的統一,建立在一個搖搖欲墜的天秤上。
即便今日,蘇格蘭人也常被英格蘭人「吃豆腐」,例如蘇格蘭人的英文腔調,常被英格蘭人取笑,甚至在某些喜劇節目中,故意安排蘇格蘭人與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人上英文課的情節。雖然蘇格蘭與英格蘭都使用英鎊(Pounds),但蘇格蘭所發行的英鎊,在英格蘭有許多地區常會被懷疑為假鈔,因而不被店家接受。兩地區因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也各自有不同的節慶外,在法律上也各自有獨自的系統。以上的種種,讓部分的蘇格蘭人,一直不放棄獨立的理念。
致力於蘇格蘭獨立運動的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
蘇格蘭民族黨(SNP)的方針及選舉核心,不外乎以蘇格蘭地區脫離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成為獨立的國家為目標。2014年9月,進行第一次獨立公投,雖然當時贊成獨立的人數也不少(45%),但多數的蘇格蘭人(55%)仍選擇繼續留在英國 [1]。儘管如此,蘇格蘭民族黨仍未放棄尋求第二次公投獨立的機會。在2016年6月,英國進行是否脫離歐盟的公投,整體的結果,51.9%的英國人選擇脫離歐盟。然而,在蘇格蘭地區,只有38%的人選擇脫歐,高達62%的蘇格蘭人選擇留任歐盟 [2]。

在此情況下,蘇格蘭民族黨黨魁及蘇格蘭首席部長施雅晴(Nicola Sturgeon)則表示,蘇格蘭人民的聲音應該被尊重,因此,身為首席部長,必須捍衛蘇格蘭地區的利益,尋求解套的方法,讓蘇格蘭留在歐盟。為此,施雅晴多次與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對話、見面尋求任何的可能性,並且多次呼籲首相文翠珊應避免啟動《里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第50條(Article 50),但首相文翠珊則堅決表示,應尊重全體英國人的公投結果。施雅晴藉此反擊,認為蘇格蘭的聲音一再被忽略,為了捍衛蘇格蘭人的權益,發動第二次獨立公投是勢在必行,也是唯一的方法,讓獨立後的蘇格蘭加入歐盟。
超乎預期的敗選
英國首相文翠珊在2017年4月宣布,將英國大選提前至2017年6月舉行,原為了鞏固其政黨保守黨在國會的勢力,但選舉結果卻差強人意。蘇格蘭民族黨根據脫歐的公投結果,對於本次選舉,原充滿信心,想藉此再次獲得更多的國會席次,加速第二次蘇格蘭獨立公投的進行,然而,選舉的結果,蘇格蘭民族黨的席次從原本的56席次,下降至35席次 [3],無疑是選民間接對蘇格蘭民族黨及施雅晴表示,否定蘇格蘭的第二次獨立公投。對於選舉的結果,施雅晴除表示遺憾外,也表示蘇格蘭民族黨仍是蘇格蘭的第一大黨,將繼續為蘇格蘭人的利益發聲。
相關新聞:
獨立牌為何失效了?
蘇格蘭的敗選,讓原蓄勢待發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必須急踩剎車。事實上,有許多的敗選前兆,蘇格蘭民族黨未能即時掌握並且有效的與選民溝通。
1、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經濟考量。自從英國通過脫歐的公投後,英鎊如同溜滑梯一樣,跌倒自從1985年來的低點,英鎊兌換歐元下跌超過7% [4]。在此情況下,蘇格蘭人民也開始不安,擔心若發起獨立公投,甚至真的成功獨立了,英鎊的幣值是否會再次重挫?
2、獨立後的配套措施,並未有完善的規劃,也缺乏有效的溝通。獨立後的蘇格蘭與英國,兩者未來該處於什麼樣的關係?雖然現在蘇格蘭,有許多的制度與法律與英格蘭已有差異,但仍有許多的相同制度。以幣值為例,是否應該繼續使用英鎊?或改成使用歐元?如果使用英鎊,則有前述提及的疑慮,英鎊是否能繼續維持一定的優勢?若改使用歐元,但現況英鎊仍比歐元稍微來強勢的情況下,放棄使用強勢的幣值,蘇格蘭的經濟很難擔保會比現在的情況更好。
3、蘇格蘭獨立後,能否加入歐盟也是個未定數。加入歐盟除了必須是歐洲國家外,也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例如有一定的民主政體、適切的法律、重視人權、良好的經濟環境足以支應歐盟的相關費用等等,但符合這些條件的歐洲國家,並非就自動成為歐盟一體,仍必須有漫長的審查程序,在歐盟的許多官員均表示,倘若蘇格蘭獨立至少必須經過三至四年的審查程序 [5]。在這空窗期期間,蘇格蘭該如何尋求盟友,來確保自身的利益,施雅晴及蘇格蘭民族黨並未讓蘇格蘭人看見獨立後的規劃與願景。
4、恐怖攻擊讓人民選擇安定。2017年在英國3月、5月、6月接二連三發生恐怖攻擊事件,雖然地區均發生在英格蘭,但蘇格蘭地區也同時高度警戒,人民可看見荷槍實彈的警察於蘇格蘭街道巡邏。未來如蘇格蘭獨立後,缺乏英國的保護,是否能有效對抗恐怖組織?如果蘇格蘭獨立黨無法給予肯定的答案,或許維持現狀,對蘇格蘭人而言,就是最好的現況。
蘇格蘭的下一步
蘇格蘭民族黨的敗選,施雅晴首要任務,應思考如何再次贏得民心,而非多次在媒體上,調侃保守黨及首相文翠珊的敗選。蘇格蘭若要獨立,人民必須看見蘇格蘭民族黨所端出的牛肉,否則光有口號,只是空談,蘇格蘭獨立之路,只會遙遙無期。
參考資料
- Scottish referendum: Scotland votes 'No' to independence - BBC News. (2014). BBC News. Retrieved 12 June 2017
- EU Referendum Results - BBC News. (2016). BBC News. Retrieved 12 June 2017
- Results of the 2017 General Election - BBC News. (2017). BBC News. Retrieved 12 June 2017
- Treanor, J., Goodley, S., & Allen, K. (2016). Pound slumps to 31-year low following Brexit vote. the Guardian. Retrieved 12 June 2017
- Rankin, J., & Carrell, S. (2017). Independent Scotland 'would have to apply to join EU' – Brussels official. the Guardian. Retrieved 12 June 2017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