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自駕車的盲目淘金潮:新創公司野心勃勃,國際大車廠皮皮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資金不斷湧入矽谷的無人駕駛車新創公司,連同資金滾滾而來的是渲染炒作。 對這個產業的忠貞信徒而言,任何質疑自駕車的商業模型,都在模糊焦點。
文:胡克(Leslie Hook)、布雷蕭(Tim Bradshaw)|財訊雙週刊 第530期
春風和煦,形形色色的汽車在美國加州威洛斯市(Willows)的雷山(Thunderhill)賽車道上準備起跑;這不是一般的車賽,考驗的不是駕駛人的握盤技術,而是新款無人自動駕駛車的競賽。挑戰者包括導航科技新創公司、組件供應商、新秀軟體公司以及學生團隊。嚴格說,這場比賽是失敗的,因為經過兩天測試,多數參賽隊伍都未能完成自動繞圈的賽程。
但是空氣中依然彌漫著興奮的氣息,喝著能量飲料的程式設計師在調整他們的程式碼、投資人也紛紛在停車場和公司人員交頭接耳。自動駕駛汽車此刻是矽谷最熱門的事,而這種比賽正是一些初生之犢的小型新創企業秀本事的場所。
每天都有新公司冒出來
這場車賽的主辦人、也是投資人的夏赫特(Joshua Schachter),將自動駕駛汽車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現象,比喻為地球複雜物種的出現。他說:「眾多科技新創公司各自探討不同領域的運用或研發途徑,情形就如寒武紀(編按:由化石紀錄得知,如今千奇百怪的動物,多數祖先可追溯到距今約4.8至5.4億年前寒武紀的地質時期)的大爆發。」
去年,繞圈賽只有三組人馬參賽,今年增加到十組,這是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尚屬年輕與快速成長的指標之一,企業家與投資人都想趕潮流搶搭巴士;每天都有新的自動駕駛汽車新創公司冒出來,許多人因而致富。根據數據供應商CB Insights,今年第一季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的投資金額已達7.5億美元(約227億元台幣),創歷史新高紀錄。
但連搖旗吶喊的熱中者也開始擔心,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可能興奮過頭。參加威洛斯車賽的選手和矽谷資深科技人巴斯(Carl Bass)就是其中之一,他嘲諷地說:「市場此刻瘋狂的程度,彷彿只要你能拼出『自動駕駛』這個字,你就能賣到十億美元!」
湧進的資金不止來自矽谷,繼谷歌母公司字母控股、優步(Uber)和其他科技公司之後,全球大車商福特、通用汽車等紛紛跟進,提撥巨額的自動駕駛科技研究經費;對全球大車廠而言,自動駕駛汽車是他們的一場噩夢,一旦無人駕駛自動汽車時代來臨,顧客可能就不買車了,出門叫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即可。一名創投資本家說,「汽車公司老闆找上門,他們知道這下慘了,但更想知道何時會噩夢成真。」
全球大車廠的超級大噩夢
這種焦慮引發一連串大型併購,而併購風潮吹動下,矽谷的獵金人追夢更力。去年通用以10億美元買下自動駕駛汽車新創公司Cruise、優步付6.8億美元買下成軍不到一年的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而今年3月英特爾也以150億美元(約4,500億元台幣)買下製造感應器和軟體的以色列公司Mobileye。
有如以往雷聲大、雨點小的科技新浪潮,自動駕駛汽車的商業模式還不明朗,正式面世的時間表也不知在哪裡?此刻,自動駕駛汽車已能上高速公路,但在複雜的都市環境中還不能自駕裕如;此外,繁複的法規問題也有待確定。
不過,產業大老和投資人未被這類質疑潑冷水,「這將是交通運輸產業驚天動地的事。」谷歌自動駕駛汽車先驅瑟倫(Sebastian Thrun)說:「運輸是天文數字的產業,從科技潛力看來,我認為這次是雨點大、雷聲小。」很多人和瑟倫一樣英雄所見略同,繪圖新創公司DeepMap執行長吳夏青說:「這不應該僅僅是一個企業的事,應是整個人類的使命;人人都是受益人,它可以救命。」
自動駕駛汽車產業近期最大的挑戰之一是人才短缺。有此長才的人奇貨可居,他們不受雇於人,寧可設立新創公司,然後將整個公司賣給希望聘他們的企業。這種現象也衍生出一個英文新字「acqui-hire」(併購雇用)─一條致富的終南捷徑。

「併人」價碼千萬美元起跳
被人視為自動駕駛汽車產業教父的瑟倫指出:「最近的併購價碼是每人1,000萬美元,這不是小數目。」他希望未來更多工程師取得技術,而把價碼拉下來。他同時透露,他主持的Udacity無人駕駛研討會,申請人數超過25,000人。
最引人爭議的「併人」事件,是優步買下谷歌前工程師李文道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創建的Otto。李文道斯基曾是谷歌自動駕駛汽車研發團隊Waymo成員,紅利收入超過1.2億美元(約36億元台幣)。Otto成立六個月後,優步就以6.8億美元買走,目前優步因涉嫌侵犯Waymo專利和竊取商業祕密而吃上官司,但他們否認違法。
投資人擔心這些受人注目的交易,可能招來動機有問題的企業家。和米資本創投合夥人谷懿說:「很多人受自動駕駛汽車產業吸引,完全是因為大量流入的資金,而不是他們想了解問題。」
截至目前,美國主管當局對自動駕駛汽車測試樂見其成,已有十多州允許自動駕駛汽車測試,聯邦政府去年也發布指導綱領。但許多人依然擔心新創公司野心勃勃的大計畫,只要出一個大意外,市場環境就會出現大逆轉。
部分新創公司的運作十分低調,競爭對手也無從得知他們在做什麼,甚至連員工也是如此。舊金山北灣的Zoox根本未展示它的科技或是機器人(自駕)計程車設計,就籌集了上億美元的創投資金。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