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新課綱草案:以台灣為主體、中國史放東亞脈絡討論

社會科新課綱草案:以台灣為主體、中國史放東亞脈絡討論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也首創「有問號」的開放性課綱,教導學生用批判態度去看課程,「誰的歷史?誰寫的歷史?」

12年國教社會科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出爐,高中歷史科的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表示,這只是草案,未來還有課發會、公聽會及課審會等很長程序要走,最後定案會如何,目前不知道。

新頭殼報導,12年國教高中社會領域課綱草案近日送到國教院審閱,預計7月公告、9月開公聽會。依草案,歷史課綱將不再清楚畫分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將分出3個分域,各2學分。社會科從每科8學分降到6學分。

新課綱相對於以往要學生背誦大量史料知識,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重點放在台灣近500年脈絡,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從台灣往外走,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世界史更著重台灣與世界互動,期望以台灣為主體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中時報導,目前高中歷史分4冊,台灣史1冊、中國史及世界史合占3冊。而草案內容,不再明確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及社會史,而是分出3個分域,各2學分。

首先是台灣相關分域討論,將摒棄過去以漢人為主軸的思維,強調台灣是多元族群,並將原住民族單獨成項。此外,也將讓學生瞭解台灣地位與國際形勢、日治時期的政治與社運,戰後民主化等。

第二分域則是強調「中國與東亞的歷史交會」,不再強調要詳研中國本身的歷史,而以華人移動、華商對世界的衝擊、共產主義對中國及東亞的影響、區域合作與經貿統合為重點。

至於第三分域則是「台灣與世界」,並列出「伊斯蘭與世界」的章節,要讓學生對伊斯蘭文化的發展與擴張及對西方世界的影響,有較多認識。

三立報導,其中台灣相關領域再分為「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及「現代國家的形塑」,不同於以往歷史課本以漢人為主軸,且為強調台灣是多元族群社會,原住民族將單獨成項,台灣與世界各國的互動也將在新課綱中著重討論。

自由報導,此外,社會領域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擁有公民素養、理解思辨能力,且更強調「做中學」的實踐,因此首創「有問號」的開放性課綱,教導學生用批判態度去看課程,「誰的歷史?誰寫的歷史?」老師也要和學生成為共同體,選定議題實作,如歷史踏查或展演等。

歷史科召集人、政大副教授金仕起近日在一場座談會中,以普通高中歷史為例說明,新課綱不是要讓高中生準備去當史學家,現在民主時代,強調以人民為主體,例如中國史東漢的黃巾之亂農民運動,要改從人民角度去思考,不能站在傳統皇帝角度看這段史實,這是很大翻轉。

自由報導,高雄市前鎮高中歷史老師洪碧霞肯定改革方向,用主題來談歷史,比傳統的架構好,但新課綱只有6學分,主題太豐富、知識內容仍太多,為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需要課堂上的討論,多一點時間讓學生蒐集資料、延伸思考,每個主題需要很多時間,仍會陷入教不完的困境。中國史放在東亞脈絡下討論是對的,台灣有很多東南亞新住民,也應將新東南亞納入。

北一女中歷史教師陳惠珠認為,新課綱強調「主題性」教學,但學生在現行歷史訓練下,討論上會較為侷促,如國中授課時數減少,但升上高一後,仍須面對台灣史及中國史,若無厚實的歷史基礎,學習上會較為辛苦,除非孩子自行廣泛閱讀或預習。

Ettoday報導,這樣的課綱也被質疑是「台獨的意識型態」,似乎又有爭議,國教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洪詠善表示,這一切都還在草案,國教院也還沒審查這份課綱,不知道「草案的內容媒體怎麼拿到的」。

他表示,除了8學分降到6學分是確定的之外,草案內容雖然已經訂定,但還要等7月對外公告、徵詢意見,再來給審議委員會討論,確認之後才送到教育部核准,就算非常趕,但「程序很重要」,一定會好好把關。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