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靈魂爭奪戰:影響未來十年阿拉伯世界的四股趨勢

伊斯蘭靈魂爭奪戰:影響未來十年阿拉伯世界的四股趨勢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拉伯世界的內外領袖不可能徹底解決這四大趨勢所蘊含的問題,尤其因為西方民粹主義和本土主義的崛起。但我們可以而且應當採取行動。關鍵是要集中力量關注社會經濟問題,而不是地緣政治。

文:Tarek Osman(埃及作家,著有《Islamism: What It Means for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World》與《Egypt on the Brink》)

標誌著以色列佔領東耶路撒冷和西岸的六日戰爭結束五年後,中東地區似乎仍然深陷永久性的危機。因此,在與該地區打交道時,政客、外交官、捐助者和人道團體往往都會關注當時當地,這一點都不稀奇。但如果我們想要打破現代中東的危機循環,就不能對未來有所忽視。不僅如此,四種趨勢已經在為未來十年醞釀全新的問題。

第一種趨勢影響黎凡特地區

一個世紀前誕生的以阿拉伯世俗民族主義為基礎的後鄂圖曼秩序已經土崩瓦解。支撐上述制度的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國已經失去了中央政府,而且至少將在一代人的時間裡無法擺脫政治分裂和社會分極。

在黎巴嫩,政治的核心特徵仍然是宗派主義約旦吸收難民的能力已經飽和,而持續的難民流入正在對有限的資源施加越來越大的壓力。至於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在未來可見的政治視野中根本沒有新的倡議和狀況可以打破現有的僵局。

中東無疑會面對持續大量的人口流動,首要目的地是區域內相對平靜的地區,許多情況下還將流向域外——歐洲是主要目的地。該地區還有可能面臨越來越激烈的民族身份鬥爭,甚至可能重新劃定邊界——這一過程將引發進一步的對抗行為。

第二大主要趨勢影響北非

該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阿爾及利亞、埃及和摩洛哥——將繼續沿用其在後殖民時代近60年裡已經根深蒂固的社會和政治秩序。這些國家的執政機構擁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和工會及農會等實力機構的支持。他們還擁有有效的強制力量,能夠作為相對穩定的基石。

但這些都不能保證相關政府能夠一帆風順。恰恰相反,他們注定要面對數量急劇膨脹的青年群體,現在到2025年間將有超過一億30歲以下的年輕人進入北非地區的國內勞動力市場。而且這些年輕人中絕大多數都是教育體制失敗的產物,完全不具備得到能帶來社會流動性的工作的能力。

旅遊、建築業和農業是吸收這些阿拉伯年輕人的最佳行業。但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並不是注定的——尤其因為激進伊斯蘭教的重新崛起,這將導致北非有可能在未來面對恐怖襲擊。

此外,歐洲糧食市場份額下降和​​房地產投資減少,將影響農業和建築業吸納青年勞動力。北非青年潮因此可能再次造成社會動盪,以及可能有大量人移民到歐洲。

海灣地區曾起到區域安全閥的作用。半個多世紀以來,海灣國家吸收了主要來自阿拉伯鄰國中低階層的成百上千萬勞動力。海灣也曾經是投資資本的主要來源地,更不要說數百億美元從這裡匯往地區其他國家。而很多阿拉伯國家都將海灣國家視為終極貸款來源地。

但海灣經濟體正在經歷向工業價值鏈的升級——這當中隱含著第三個關鍵趨勢

這降低了他們對低技術外籍工人的依賴。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人們可以預期海灣國家從阿拉伯其他國家勞動力進口量減少,資本出口也將呈現減少之勢。

海灣地區甚至可能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若干海灣國家和伊朗正在葉門打一場部分宗教派別的代理戰爭——這場戰爭將不會很快結束。而現在五個遜尼派國家開始攻擊同屬遜尼派陣營的卡達,因為卡達一代人以來一直在推行其自己的地區議程。整個南阿拉伯半島所累積的壓力可能會引發進一步的政治衝突。

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因為精通技術、視野廣闊的年輕人越來越迫切地要求推行國內改革。改革已有數百年曆史的社會和政治架構既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但同時又困難重重。

第四種趨勢影響整個阿拉伯世界,以及伊朗和土耳其

那就是宗教的社會作用越來越多地受到爭議。過去六年來的戰爭和危機扭轉了政治伊斯蘭教在2011年爆發「阿拉伯之春」起義前十年所取得的大部分進步。一方面,隨著激進主義越來越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隨著年輕穆斯林對宗教的認識越來越開明,阿拉伯世界正在進行一場伊斯蘭靈魂爭奪戰。

阿拉伯世界的內外領袖不可能徹底解決這四大趨勢所蘊含的問題,尤其因為西方民粹主義和本土主義的崛起。但我們可以而且應當採取行動。關鍵是要集中力量關注社會經濟問題,而不是地緣政治。

西方絕不能屈服於重新劃定邊界或塑造新國家的幻想;這樣的努力只會帶來災難。為阿拉伯世界制定一項全面的馬歇爾計劃應當是一種很有希望的選擇。但在這個緊縮的時代,許多西方國家缺少相應資源,更不要說公眾支持,來推行這樣一項工作——而且無論如何,這樣一項計劃在今天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都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

地區內和地區外領導人能做的是大規模投資於中小學教育、中小企業(構成阿拉伯世界的經濟支柱)和可再生能源(有可能對區域價值鏈升級構成支撐)。

執行這項計劃無法阻止黎凡特地區現代阿拉伯國家的解體,也不會在北非制定可行的社會契約。而且它肯定無法在宗教和世俗之間達成和解。但通過嘗試解決年輕人的社會經濟困難,它能夠緩和上述趨勢所帶來的許多長期後果。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5 - 阿拉伯世界即將到來的挑戰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