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點反駁老宅男〈寫給馬總統的信〉

六點反駁老宅男〈寫給馬總統的信〉
Photo Credit: Derek Jensen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Derek Jensen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Derek Jensen CC BY SA 2.0

近日網路熱門文章之一就是老宅男〈寫給馬總統的信〉這一篇了。我有些好朋友都分享在臉書上,所以我也看了一下,但發現這文章本身有很大的誤導。

一:台灣人口全世界排名58,總GDP排名第20,前19名不是靠人口多,就是靠地大物博 – 沒有一個例外。

聽起來似乎意味著人口少,地小物缺的國家的GDP高,才是真本事。如果是這樣,為何要去除人口500萬以下的國家?

臺灣人均GDP排名第28,如果去掉人口500萬以下的國家,則是排名13。

這樣的矛盾是為了什麼?

二:問題在台灣GDP高而人民收入不成比例的低,就像一家公司獲利很好,但是員工薪水卻是不成比例的低一樣,所以人民才會抱怨。

GDP的定義為「民間消費支出 + 國內投資毛額 + 政府支出 + 出口 - 進口」。所以如果要把台灣比喻為公司,GDP代表的是支出而不是收入。當然,照理而言有本事「支出」就是有錢。台大兼任教授劉憶如在聯合電子報提到:「GDP另外90%的組成,其實就是比較不受到重視的「內需」,包括民間消費(約60%)、民間投資和政府支出合計的30%。」

台灣的GDP民間消費佔了約60%,此水準與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大國差不多,比韓國的54%還要高。台灣民間消費不可能這麼高的話,那這個60%從哪裡來?其中之一的可能性為:炒房地產。(各國GDP民間消費請參考The Word Bank的資料

天時地利不動產創辦人張欣民先生在文中提到:「去年如果不是房地產撐著,我國經濟成長率(GDP)必然是負成長無疑!」但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靠炒房地產撐著,我國必死無疑!因為房貸與GDP的比例可以看出該國的經濟泡沫危機。

「房貸和投資者收入的比例」,我們簡稱為「泡沫指數」,最普遍的觀察指標,是將代表全體國民產值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做為分母,全體金融體系房屋貸款(包括自用住宅貸款、商用不動產、營建商建築貸款等)視為分子,房貸占GDP的比重越高、越有泡沫化現象。

許多國家將泡沫指數警戒線設為四○%,全體房貸不超過該國GDP四成。根據最新數據,香港、南韓、新加坡的房市泡沫指數,分別為39%、33%、33%,雖還不到四成,已讓亞洲四小龍的三隻小龍,相當緊張。至於2009年台灣的房市泡沫指數近47%,不但是亞洲四小龍最高,也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新高紀錄。

註:2013 房貸加上建貸已經超過 GDP 50%,台灣房稅及低房貸利率助漲了房貸泡沫。
(來源:Journal Of Life

三:台灣經濟很好,競爭力很強,可是人民可曾滿意過?

人永遠不會因為經濟好而滿意。金錢所帶來的快樂只是一時,並非一世。日本,美國國民有滿意他們的生活嗎?有錢人就會滿足自己的生活而比較快樂嗎?

你我都知道答案是「NO」!

看看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不丹就可以得知,僅有台灣1/20的所得也可以成為世界最快樂的國民。到歐洲等先進國家留學後,有99%的人選擇回母國。很明顯的,他們回國不是為了金錢或是公共設施,或是國家給予的福利,而是因為喜歡這個快樂的國家。

四:「歐巴桑與大學生」的例子

不同的經濟體有不同的發展方向,性質不同的公司也有不同的策略和定位。Michael Porter或是其他大師提倡的市場定位策略,就可以推翻此歐巴桑與大學生的「故事」。Apple和鴻海的定位顯然不同,一個差異是Differentiation和Cost Leadership,另一個則是Branding和代工。為什麼不拿Giant和Apple比較?為什麼不拿Amazon和鴻海比較?如果只看毛利率,Amazon在財報上的利潤比鴻海還要低(赤字),這樣代表鴻海比Amazon強嗎?

Amazon即使財報赤字,股票還是持續往上。因為投資者相信Amazon,相信領導團隊以及他們前往的方向。鴻海只要賺得比前一季少,毛利率比前一年低,股價就開始往下。是不是因為投資者要的就像老宅男說的「Easy Money」?有人會認為郭董年紀大了,無法看清楚未來。張忠謀年紀比郭董還大,回台積電之後有沒有作出改善?有沒有持續成長?有多少人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比郭台銘還好?有多少人知道,郭台銘是Apple執行長Tim Cook的偶像?

五:Easy Money

我不認為有人會放棄Easy Money。不是政府導向Easy Money,而是企業(或是人自己本身)。削價競爭不是政府在主導,而是「人」自己的選擇。我不知道政府是否有鼓勵國民加盟7-11、鮮芋仙、85C,也不知道政府有沒有鼓勵低毛利。今天一部分的台灣人放棄Easy Money,一定會有其他台灣人要賺那筆生意。

鴻海倒,其他台灣的代工廠可以賺更多錢?I don’t think so。設備和know-how的投資誰要來扛?哪一間台灣的公司可以買下鴻海的資產?鴻海在對岸留下的所有設備和know-how肯定拿不回來。現在在大陸有多少代工廠?為什麼不考慮到競爭的問題?

hTC的死活跟政府有間接的關係但不會是直接的關係。日本企業並沒有政府撐腰。當時他們可以做到國際市場是因為有長遠的目標。現在的投資者可以給你多少時間開始獲利賺錢?很多Exit Strategies都是開子公司,利用母公司的採購,數字搞漂亮,快快上櫃,賺一筆,掰掰。

六:有心人不用花時間靠爸政府

今天的政府不是一日造成,所以也不用期待一日會改變。但如果要改變一件事情,不如靠自己建立起可靠的組織。花時間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研究市場、勇於嘗試,從失敗中學習比較實在。(所以我也不應該在這裡靠腰才對… lol

Follow Me On Facebook
作者部落格:Zen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