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住民說故事:她是「越南將軍之女」,嫁到台灣成了「民雄鷹架女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她叫范氏太霞今年44歲,12年前來台談生意,常常去美髮店洗頭,老闆娘跟太霞聊著聊著就問起她是否要嫁人......
編按:透過最樸實的敘述,聽林麗蟬告訴你台灣新住民的故事
從「越南將軍公主」到「民雄鷹架女王」
她叫范氏太霞,今年44歲,12年前來台談生意,常去美髮店洗頭,老闆娘跟太霞聊著聊著就問起她是否要嫁人,可嫁給她四哥,太霞嘴快回說「如果妳四哥不會喝酒、不會抽煙、不會吃檳榔,我就嫁給他!」老闆娘說「真巧,我四哥剛好都不會。」遂留了電話給老板娘。
太霞回越南後先生經常打國際電話給她,一聊就聊很久,一個月花上萬塊錢電話費。太霞全家都是公務人員,爸爸還是當地將軍,大家都反對她嫁來台灣,當時太霞也是公務人員,所以包括她的長官都不允許她嫁來台灣,太霞為愛用了大絕招,「告訴大家她懷孕了」,果然有效,她哥哥只好協助她完成結婚手續,順利嫁來台灣。
因先生是做鷹架的,嫁過來第三天,她就跟著老公去工地工作,那時候的她只會呆呆跟著老公去,什麼都不會做。因她在越南時沒做過什麼粗重的工作,不敢也不會爬高,所以都在下面當助手遞工具,後來就慢慢嘗試著做,幾年過去拿到身分證後,她就馬上去考了「鷹架施工主管證照」,因很認真學也有工地經驗,一次考就過了。
現在先生年紀已63歲比較少出來做,除非是趕工才會來幫忙,公司及工地所有工作都是太霞ㄧ肩扛起,還要照顧兩個女兒,一個6歲跟9歲。工作之餘,她還經營嘉義新住民當家協會,當起快樂志工,出錢出力協助新住民及一般弱勢台灣家庭。

壯族姑娘,她的人生因志願服務而發亮
1976年出生的梁金妮,廣西壯族人,有兩位兄長,是家裡老么也最受疼愛的女兒。15歲因父親車禍癱瘓,原本優渥的家庭經濟因此陷入困境。父親過世後,金妮為完成父親遺願,把百年古屋蓋樓房,24歲時毅然和大他15歲的丈夫相親,認識2個星期就結婚來台。
金妮坦言,剛來時非常不習慣,雖然夫家對她很好,但外面的社會氛圍讓她覺得自己是低一等的弱勢。生性活潑的她,生活因只有照顧孩子和生病的婆婆,過著完全封閉日子。後來又遭遇丈夫生意失敗,兩年失業經濟陷入困境,她變得沒有自信也看不到人生未來。
「寫信回家時,寫著自己食不知味、活不知為」,金妮說道,那段時間自己沒有收入,連新衣服也不敢買,都拿別人送的舊衣服穿。直到孩子5歲要上幼稚園,她毛遂自薦找到幼稚園老師的工作,在幼稚園安排的新住民美容課程上認識林麗蟬,開始接觸志工活動,逐漸走進社會,了解只有靠自己、用雙手創造自我價值。
儘管這7年來,金妮為撐起家庭經濟,在必須輪值三班的工廠上班,但只要一有空檔,就投入志工活動。她很投入也協助許多跟她一樣想成長的姊妹,一起投入多元文化國際志工這個志業且樂此不疲。其實在志工這條路上,所得到的知識能促進族群和諧,有些姊妹甚至因此脫貧,因著人脈廣了自己創業;此外,她也感受到台灣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未來連新住民老年人也會越來越多,希望政府能輔導她及有興趣的新住民姊妹們,成為長照政策的照顧服務員或社工員。
回顧這一路人生片段,她發現許多新住民來到台灣,卻困在自己的世界,沒有人脈網絡,負面情緒無法抒發,「母親自卑、不快樂,孩子也會覺得低人一等」,現在她有使命感,希望和每個姊妹分享經歷,進而鼓勵姊妹們發揮自己的價值。
「每個姊妹都像鑽石一樣,只是被埋沒,大家可以有更好的發揮!」金妮認為,許多人嫁來台灣,最後都奉獻給家庭和孩子,「但我們的價值不只是賺錢,應想想怎樣讓孩子立足台灣前進世界發展更好,讓大家知道我們不是台灣的弱勢,我們是台灣的資源。」

「一顆15塊肉圓養活9口人」
她是位勇敢又有智慧的台灣媽媽,是大陸廣東省梅縣客家人,她是家中長女,娘家有兩位妹妹。
她在20年多前嫁到高雄美濃一個純樸的客家莊,幫夫家生了三個兒女,老大是一位美麗的護士,兩個兒子長得像韓國明星。談起娘家,她說是做小生意,很辛苦讓她做到怕,但緣份使然,嫁到台灣最後還是自己做生意。ㄧ開始想賣檳榔,但家人覺得還是賣吃的比較不受景氣影響,最後在叔叔幫助下,向他朋友拜師學藝做肉圓,想不到這樣一賣17年就過去了。
肉圓一做就必需從早忙到晚,每天早上4點多起床做到晚上9、10點才能結束日復一日的工作,她淡淡帶過這20幾年來的日子,面對要扛起「婆家」及「娘家」兩家家計,就是要讓「娘家夫家兩家人吃得飽」「孩子有書唸」,就這麼的簡單,她最大的希望,就是就讀高中小的兒子,未來能到大陸念大學。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請見林麗蟬臉書
相關評論:【林麗蟬專欄】三位新住民媽媽的故事:異鄉姐妹酸甜苦辣的人生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最新發展:
-
因廣告爆出歧視、醜化新住民爭議,「阮月嬌」阿翰公開表示:「願意接受所有受傷的人的想法」 1年前
-
家樂福影片醜化新住民?「每一秒的模仿口音,都是如美工刀般劃過新住民及子女的心」 1年前
-
新住民做餐飲、美髮都落入「刻板印象」?微型創業的意義不只是「開店」 3年前
-
相識於工廠結為夫妻,如今攜手打造在屏東的泰國小店 4年前
-
從懼怕魚腥味到成為拔刺達人,她的夢想是把虱目魚帶入越南菜 4年前
-
當柬埔寨女孩對著台灣作夢,她正對著烈陽做田 4年前
-
在台實現她的美容店夢:這裡不但是Yoully的家,也是新住民姐妹吐露心聲的處所 4年前
-
苑裡泰國媳婦趙鴻秀:來台20多年,結合泰式料理和親手植栽的「香草園」 5年前
-
來台從英文秘書到餐廳老闆:開一家菲律賓餐廳,是一種消除鄉愁的方式 5年前
-
香港僑生選擇為愛落地生根,如今培養新住民成東協語文講師 5年前
-
為愛放下百萬年薪嫁「台灣郎」,河南女孩來台重拾家庭的珍貴 5年前
-
她的「柬」單小願望:我走了,拜託記得將我兩個女兒送回柬埔寨 6年前
-
她過去是「越南的村姑娘」 ,如今要組「聯合國姐妹團隊」協助東石發展 6年前
Tags: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