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草民哲學讀本》:老子也按讚的索馬利亞海盜矯治方案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老子也按讚的索馬利亞海盜矯治方案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廢,安有仁義」一般,人們在「不道」的狀態下習慣標舉仁義等「有為」手段做為對治,國際組織對治海盜問題的手段,恰巧可化約至仁、義、禮三個面向之中。並且你可以看出,這些「有為」的手段在實際運作上均成效不彰。

文:梁靧(政治大學哲學碩士)

從二○一二年至二○一五年,索馬利亞海盜由盛轉衰。不過卻不是靠在此長年耕耘的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所終結,而是由一位日本壽司連鎖店老闆的「無為」之舉,海盜問題才得以解決。

這位老闆是「壽司三昧」(すしざんまい)的木村清,他看上索馬利亞海豐富的漁獲資源,於是和海盜們開始交涉。在道家主義者看來,整件事情的發展,其實非常的道家。

《老子.第三十八章》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德仁義禮」在三十八章是從「無為」不斷加劇至「有為」的序列,最後到達「禮」時,不但是「忠信之薄」,也是「亂之首」。由此可看出老子多反對「仁義禮」等「有為」的舉措。

「失道」之時

「失道」就老子而言,指的是生存場域的暴亂與限縮。在「失道」的情況下,百姓無法自發形成秩序並享有各自的生活。《老子》裡所見「無道」「非道」「不道」等對道的否定性用法均是如此: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這是以原做為農耕之用的馬匹成為戰馬,來說明戰亂時是天下「無道」的狀態。

第五十三章:「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食,而資貨有餘。是謂盜竽,非道也!」當權者腐化不事治理、田地荒蕪、倉廩空虛,卻自己在食衣積財方面非常奢侈。等於是提倡人民做盜賊,是「非道」的狀態。

第三十章:「師之所居,荊棘生之。……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此言軍旅所處之地,田畝荒廢,荊棘叢生。「物壯而老」表明過度用兵會使萬物趨於衰敗,不合於道。「早已」為早死,「不道早已」表示生存場域的喪失,是為「不道」。

總括來說,海盜的崛起,就是因為索馬利亞長年處在這種「失道」狀態。

索馬利亞共和國從一九九○年代以來長年動盪,政府嚴重失靈。根據美國外交政策研究顯示,索馬利亞在二○○八年到二○一○年,連續三年蟬聯國家失靈指數全球冠軍。索馬利亞自一九九一年起陷入內戰,到一九九三年初已有三十萬人死於戰亂和飢餓,兩百萬人掙扎在死亡線上,外逃難民達一百萬人以上,然而一九九○年的人口總數才不過六百三十二萬人而已。

再加上天然資源匱乏、基礎建設不足,索馬利亞最具有經濟價值的資產便是尚未開發的近海魚類,以及覆蓋著大部分國土的牧草。在國際貿易上有著很大的逆差,除家畜和香蕉外,幾乎一切仰賴進口。至二○○二年,有七五%的人口沒有安全飲水,人均壽命為四十七歲,嬰兒死亡率高達二五%。連年內戰與經濟困乏,造成國庫空虛以及海岸警備不足,政府對長達三千公里海岸線無法有效管制,百姓迫於無奈,投身海盜成為唯一出路。

「有為」的舉措:仁、義、禮

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廢,安有仁義」一般,人們在「不道」的狀態下習慣標舉仁義等「有為」手段做為對治,國際組織對治海盜問題的手段,恰巧可化約至仁、義、禮三個面向之中。並且你可以看出,這些「有為」的手段在實際運作上均成效不彰:

「仁」:博施濟眾,給予百姓恩惠和接濟

不過,他人取走援助後若不領情,便無以為繼,故稱「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聯合國安理會在一九九二年一月通過七七三號決議案,執行第一期索馬利亞行動(UNOSOM Ⅰ),此案可說是以「仁」為主。該行動中,各國除了通過武器禁運協議外,最主要是運送人道物資並建立分發中心,以舒緩乾旱與內戰所帶來的難民問題,並協調索馬利亞境內各派系的衝突。但援助的投入並未使得問題舒緩,反而加劇人道物資的搶奪與派系衝突。於是該年十二月,聯合國被迫授權會員國組成一支特遣部隊,為人道物資運送建立安全環境。

P_120配圖
Photo Credit: 究竟出版

「義」:以直矯枉,樹立是非觀念

不過當對方不從,則另以手段強迫服從,故稱「上義為之而又以為」。在第一期索馬利亞行動失敗之後,聯合國意識到要更有積極的舉措,並開始建議使用武力制服,這可說是「失仁而後義」。於是在一九九三年三月通過八一四號決議案,執行第二期索馬利亞行動(UNOSOM Ⅱ),該案進一步強調要通過特遣部隊來解除索馬利亞武裝,以回復和平與治理。美國為主要響應號召並派遣部隊的成員國,其後美國部隊與索馬利亞主要派系發生武裝衝突,雙方有嚴重傷亡,美國不得已於一九九四年四月退出行動,也導致隔年四月整個任務撤除。

「禮」:建立共同規範系統,直接依規範行事,使各方共同配合

由於索馬利亞動盪未決,此後海盜逐漸興起,至二○○八年,聯合國開始有針對索馬利亞海盜的決議文。二○一○年之前的決議文均是呼籲各國共同打擊海盜,但效果不彰,海盜反而日益猖獗。並且受各國國內法限制,難以將海盜定罪。聯合國意識到需要有共同法律制裁措施,這可說是「失義而後禮」。聯合國在二○一○年公布數據,雖有九成海盜被捕,卻因無處受審最後獲釋,這是肇因於傳統國際法在定義上對新型態現代海盜難以規範。雖然各國呼籲由聯合國設立國際法庭進行統一審判,但最終進展遲緩。孔子說:「名不正,言不順。」建立一套共同規範系統,有「正名」上的定義問題。雖然歐盟在二○○八年便共同制定亞特蘭大行動(Operation Atalanta)協議,歐盟各國共同派出軍艦護航往來船隻,卻無法完全遏止,僅治標不治本。

時任聯合國安理會祕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表示:「海盜不能只在海上解決,因水域範圍過大,而海盜又似乎源源不絕。因此,要完全杜絕海盜行為,還是要從協助索馬利亞過渡政府改善其沿岸安全開始做起。」亞特蘭大行動指揮官瓊斯將軍(Rear-Admiral Philip Jones)也認為:「要確保百分百的安全,則需要上百艘的軍艦,最好的情況是索馬利亞能自己處理海盜。」上述可見,要滴水不漏地維持一套共同規範系統,花費的人力與資源成本甚鉅。

如何達到「上德無為」

上述國際處理索馬利亞地區「不道」的狀態,正好反映了「大道廢,安有仁義」「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過程。藉國際海事局的統計資料,可對照下頁表格說明(數據來自國際商會國際海事局的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