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將中國放入東亞脈絡、增加台灣本土化篇幅,正是錢穆撰寫《國史大綱》背後的精神價值

將中國放入東亞脈絡、增加台灣本土化篇幅,正是錢穆撰寫《國史大綱》背後的精神價值
Photo Credit: Cartographer Ortelius, Abraham, 1527-1598 @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與錢穆的國家認同雖然不同,但對自己國家歷史的關懷與熱愛是相同的。與錢穆「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的精神一樣,我們必然不會排斥以自己身處的國家為出發點的新史觀。

日前有媒體披露教育部規劃中的「12年國教社會科領域課程綱要草案」。這個草案目前尚未正式公布,但媒體所披露的部分,已經開始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其中又以「歷史」這門科目的更動最具話題。目前從媒體所披露的資訊來看,歷史科可能的更動大概有以下幾點:

  • 歷史課綱將不再清楚畫分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將分出三個分域,各兩學分。
  • 三個分域分別為「台灣相關分域」「中國與東亞的歷史交會」「台灣與世界」。
  • 台灣分域相對於以往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重點放在台灣近500年脈絡,再分為「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及「現代國家的形塑」強調台灣是多元族群社會,原住民族將單獨成項。
  • 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
  • 世界史更著重台灣與世界互動,並列出「伊斯蘭與世界」的章節。
  • 首創「有問號」的開放性課綱。

從上述幾點來看,今年的課綱調整在正式公佈後應該會引起社會高度的關注與討論。從目前媒體所披露的資訊來看,今年度課綱調整的方向是令人可喜的進步。但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這樣的調整應該會引起某些人的反彈。尤其是「重點放在台灣近500年脈絡」與「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這兩點,在某些人來看應該會覺得非常無法接受。

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麼將重點放在台灣,以及將中國史放在東亞脈絡等等新課綱的改變,是令人可喜且進步的方向。

而既然要談改變的正當性,自然就要回過頭去看看所謂的「舊課綱」是怎麼一回事?大家印象中的歷史舊課綱,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威權時期的教育部「部編本」課本。而部編本的歷史課綱,若是從編目與內容來看,背後主要的精神跟價值來自於錢穆的《國史大綱》。

而《國史大綱》是一本在史學界廣受推崇的著作,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大學中國通史的必修教材。而這本歷史書寫得好不好呢?持平而論,這本通史是一本相當精彩的史學著作,錢穆以極高的熱情,將畢生所學投注其中。那《國史大綱》既然這麼好,過去部編本的舊課綱又是以這本精彩的著作為基礎,為什麼我們還要改課綱去搞什麼「以台灣為主體」、「把中國史放入東亞脈絡」?

但有趣的是,我認為修改課綱,增加台灣本土化篇幅以及將中國放入東亞脈絡,增加台灣與世界交流相關內容的正當性,正是來自錢穆撰寫《國史大綱》背後的精神價值。

要正式談新課綱的優越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錢穆是怎麼談他著述《國史大綱》的精神。在國史大綱的最開頭,錢穆寫了一段「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
  •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這四點代表了錢穆希望這本歷史著作能帶給讀者的影響。他希望中國的國民在讀完這本著作後,能對中國本身的歷史具備了解與熱愛,繼而能以實事求是的自信精神,推動中國的發展。

除了上述四點,錢穆在《國史大綱》的〈引論〉中,還有這段話:

今日所需要之國史新本,將為自《尚書》以來下至通志一類之一種新通史,此通史應簡單而扼要,而又必具備兩條件。一者必能將我國家民族已往文化演進之真象明白示人,為一般有志認識中國以往政治社會文化思想種種演變者所必要之智識。二者應能於舊史統貫中映照出現中國種種複雜難解問題,為一般有志革新現實者所具備之參考。前者在積極的求出國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泉源,為全部歷史所由之推動精神仰寄;後者在消極的指出國家民族最近病痛之證候,為改進當前之方案所本。

總和以上六點,我們或許可以將錢穆撰寫《國史大綱》的精神歸納為下面兩大重點:

  1. 幫助國民瞭解自己的國家與文化,進而熱愛自己的國家。
  2. 藉由歷史了解我們國家的優點與缺點的成因,幫助我們找出面對當前困境的解決方法。

在錢穆完成《國史大綱》的1940年,正是中國對日戰爭正烈的時刻。對當時的錢穆而言,中國隨時都有遭到日本亡國的危險。因此他在寫這本書時,主要的目的自然是希望激發中國國民的自豪感與愛國情操,將他們團結起來共同面對外敵的進攻。這點從他對先秦諸子的智慧、漢唐盛世的功業,以及中國各種文化、學術發展的介紹中都可以看得出來。特別是錢穆將清朝稱為「狹義的部族政權」,可以看出他的漢人民族主義精神。此外錢穆也詳述了中國歷代王朝的制度與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演變,希望讓當時的中國國民,瞭解中國何以會演變成當時的樣貌。

錢穆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國史大綱》的作者錢穆

在另一方面,錢穆也介紹了晚清中國積弱不振的情形,以專章談清末從自強運動一路到民國抗戰的歷史演變。從中探討中國人如何面對西洋文明的挑戰,其中經歷了哪些嘗試,以及成功或失敗的原因與影響。希望從這樣的探討,去激發其他中國人了解當時中國問題的結構性成因,並尋找改革的方法。

而國民黨威權時期的部編本歷史課本,雖然在內容上有所增減,但編排與取材的方式,大致不脫錢穆於《國史大綱》中所樹立的價值與精神。雖然錢穆的價值與精神很偉大,但以《國史大綱》為基礎所建立的部編本傳統課綱,卻是當前我們需要改革的最大問題。

為什麼以錢穆這位偉大史家撰寫的精彩著作《國史大綱》為基礎所安排的歷史教育會成為問題?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不是活在1940年的中國人,而是活在2017年的台灣人。

錢穆撰寫這本史書所要探討的問題,是1940年代中國要面臨的問題。他在書中預設的對話對象,是跟他同時代的中國人。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陸權帝國,中國人要詳細了解農業社會的文化價值、經濟結構、社會制度是理所當然,沒有任何問題的。這些歷史經驗就算放在研究現代中國社會,也還是有一定的價值。而了解漢、唐這些偉大的陸權帝國興衰的始末,對今日中國思考自身的戰略,也是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但很多人似乎忘記了,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台灣,不是中國。我們不是一個有什麼偉大傳統的陸權帝國。我們沒有廣袤的陸上疆界需要防守,我們不用面對來自西北中亞民族的壓力(廣義來說,俄羅斯跟中亞支持東土耳其斯坦獨立的勢力,都證明現代中國仍未擺脫這樣的壓力)。我們沒有龐大的農業人口壓力跟貧窮問題需要面對(這是中國王朝衰弱的重要原因,「三農問題」仍是當前中國最大的隱憂)。這些在中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因素,跟我們在台灣的生活沾不上半點關係。

相反的,身在台灣的我們有全然不同的課題需要面對。比起如何維繫漢、唐之類大帝國的繁榮,我們的國民更迫切需要知道的,是如日本、韓國、越南之類的中小型國家在歷史上與東亞大帝國競合的策略。

在舊的歷史課本中,日本「大化革新」出現的原因,只是作為唐朝文明對外輸出政治制度的一個註腳。但在東亞的歷史中,大化革新象徵的是當時日本面臨唐朝勢力東擴的壓力,必須加緊腳步進行「現代化改革」(以當時的標準)來維持自身獨立地位的努力。大化革新發生於西元646年孝德天皇在位時,主要內容是消滅了氏族「蘇我氏」的勢力,將日本由鬆散的「氏族政治」轉化為「中央集權」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