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將中國放入東亞脈絡、增加台灣本土化篇幅,正是錢穆撰寫《國史大綱》背後的精神價值

將中國放入東亞脈絡、增加台灣本土化篇幅,正是錢穆撰寫《國史大綱》背後的精神價值
Photo Credit: Cartographer Ortelius, Abraham, 1527-1598 @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與錢穆的國家認同雖然不同,但對自己國家歷史的關懷與熱愛是相同的。與錢穆「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的精神一樣,我們必然不會排斥以自己身處的國家為出發點的新史觀。

然而思考課綱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回歸錢穆所說的:「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或許有人會覺得新課綱「重點放在台灣近500年脈絡」是一種狹隘的觀點。500年的歷史很短暫,台灣也不過是一個小地方,聚焦在這樣的時空背景格局太小。但我必須說,這種評價台灣歷史的觀點,就跟當年錢穆所批判的「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者如出一轍。當年錢穆撰寫《國史大綱》,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當時一種批判中國歷史的論調進行反擊。這種論調來自於中國當時積弱不振,因此在國際處境間處於劣勢。當時有一群人便認為中國的積弱來自於歷史文化的根本缺陷,因此需要整體揚棄中國的歷史與文化。

而在今日的台灣,我們同樣也面臨了險峻的國際形勢。這時台灣內部也同樣出現了一票人,跟著外國人的論調去攻擊台灣的本土文化歷史不夠國際化。又或是批評台灣的自由民主價值造成社會停滯不前云云(諷刺的是,這些攻擊台灣的論調有很多就來自當代中國)。

然而錢穆說得很清楚,沒有對本國歷史文化懷抱敬意的人口中所稱的改革「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由此可見,這種貶斥台灣本土歷史文化意見的「大國格局」,實在不值得一提。

可以說,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的論點,與今日我們支持政府推動「12年國教社會科領域課程綱要草案」中歷史科目變革的價值,差異只是在於你的自我認同是1940年代的中國人,還是2017年的台灣人。若你的認同在今日仍是停滯在1940年的中國,沈溺在永無休止的抗日戰爭中,覺得日本人還是你的死敵,那你自然會認同傳統的課綱。但要是你認同的是今日的台灣,嚮往的是全球化開闊的商業遠景,那自然就會支持向東亞以及開闊的世界靠攏的海洋史觀。

陸九淵曾有言:「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我們與錢穆的國家認同雖然不同,但對自己國家歷史的關懷與熱愛是相同的。錢穆終其一生的認同都是中國人,而《國史大綱》便是他站在中國史觀的心血結晶。而當我們認同的是當前的台灣,站在跟錢穆「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一樣的精神,我們自然也會認同鄭南榕說的:「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民。」也必然不會排斥以自己身處的國家為出發點的新史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