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獎項絕非只是錦上添花,而是讓這些差點被遺忘的好聲音有機會再次被挖掘。
文:DJ Ken Lin大叔
大家常說金曲獎的口味每年都在變,其實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總召」,常常影響到評審走向,今年是「音樂精靈」黃韻玲。從名單上,我們已經可以嗅到多元音樂性,對普羅大眾來說或許偏冷門,卻鼓勵了不少新進音樂人。
今年五月天以《自傳》入圍八項最多、艾怡良《說 艾怡良》七項居次、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醜奴兒》六項第三。可以明顯感覺到金曲奬在「承先啟後」的用心,嚴格說來並未刻意偏袒哪個世代。當大家紛紛討論金曲是否過氣之時,今年也首度開放數位作品報名,可見老招牌也正在順應網路世代。
今年也不例外,攤開入圍名單70%以上都被創作歌手給佔據,這點也可能也是最大遺珠「田馥甄」落馬的原因。去年專輯《日常》在商業上締造佳績,概念完整、創新、突破,入圍項目卻寥寥可數,相當可惜。
另外,去年首度攻蛋的戴佩妮,一手包辦創、演唱、美術設計的《賊》專輯,獲得相當高的評價,卻在入圍項目掛零,也叫人跌破眼鏡。
大叔今年依舊以作品本身的「音樂元素」、「創新程度」與「真誠感動」三個面向做評斷,選出「最該得獎名單」,不要錯過這些精彩的華語作品!
最佳國語男歌手獎入圍者
- 周杰倫《周杰倫的床邊故事》
- 方大同《JTW 西遊記》
- 郭頂《飛行器的執行週期》
- 盧廣仲《第五張創作專輯 What a Folk !!!!!!》
- 林宥嘉《今日營業中》
- 黃明志《亞洲通車》
- 大支《硬》
一如往常,在入圍名單中可以看見金曲獎鼓勵的包容度:有天王等級的「周杰倫」、唱將「方大同」與「林宥嘉」、饒舌歌手「大支」、民謠吉他手「盧廣仲」,當然也有來自東南亞及大陸的「黃明志」與「郭頂」,雖然入圍人數較以往多,組成比例卻如出一徹,該以「演唱實力」或「突破性」來評選,則有待評審傷腦筋了。
其中,黃明志今年二度入圍,可見評審對他「創意」與「影響力」的肯定,《亞洲通車》與多組藝人合作,激發出不同火花,其中與王力宏合作的「飄向北方」更是深得民心,感動數百萬人,奠定其網路天王的地位。
郭頂則是今年一大亮點,大部份的人都是透過這次金曲獎名單認識他,頗有前幾年李榮浩的驚豔感。雖在大陸已不是新人,《飛行器的執行週期》卻是他首次在台發行的唱片,藍調吉他懷舊情懷貫徹至尾,情感真摯無比,聲線乍聽之下有幾分蕭敬騰的味道,細聽更多了幾分惆悵沙啞,絕對是年度必聽之作。
周杰倫、盧廣仲與大支三人皆維持一貫的水準與調性,其中,天王周杰倫去年端出的大作《床邊故事》是近年來作品質量最高的一次,同時身兼商業性與藝術性,四平八穩中又多了那麼一點小突破,或許有機會再拿下一座金曲男演唱。
方大同是個有理想的音樂人,近幾年已把商業考量放到很後面,《JTW 西遊記》雙CD專輯分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大同,CD1是將搖滾、R&B等西洋元素融入傳統國樂的概念專輯,CD2則是徹底西化、可以媲美歐美製作水準的高質感流行專輯,誠意十足無可挑惕。
以往金曲獎總難在作品最高質量時給予鼓勵,不管是王力宏、李玖哲、或是這次入圍的林宥嘉。其實林宥嘉在第二張專輯《感官/世界》就已達到巔峰,卻在金曲入圍摃龜,這次的專輯《今日營業中》不管是唱腔成熟度、曲風多元性與歌曲流傳度,表現可圈可點,尤其更投入了部分創作,多首編曲融入爵士元素讓人耳目一新,「熱血搖滾」及「都會情歌」也表現突出,可說是一張集大成之作,渴望這次作品能夠讓他一舉拿下金曲男歌手獎。
最佳國語女歌手獎入圍者
- 艾怡良《說 艾怡良》
- 家家 《還是想念》
- 魏如萱《末路狂花》
- 盧凱彤《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
- 楊乃文《離心力》
- 葛仲珊《皇后區的皇后》
金曲獎雖然偏好創作型歌手,但也常有例外,譬如去年的「彭佳慧」。家家的專輯《還是想念》中展現更為成熟、大氣的嗓音,流行性十足、收放自如,頗有去年彭佳慧的氣勢,但相較其他入圍者似乎少了些亮點。
擁有超高吉他彈奏技巧的盧凱彤,相隔四年後的全創作《你的完美有點難懂並不代表世界不能包容》,可聽見她的堅持,加重了電吉他比例,及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是張概念完整的優質專輯,但少了廣泛流傳的金曲,有點可惜。
葛仲珊從嘻哈獨立廠牌「顏社」,跳槽至國際大廠「環球」,擁有更多資源,《皇后區的皇后》卻最卻叫人失望。,除了少了蛋堡帶點Jazz味道的製作物,也少了有趣的Featuring(搭配演出),雖然保有Miss Ko式韻腳與幽默,驚喜感卻不若以往。
魏如萱的《末路狂花》展現她歇斯底里的唱腔及多重音樂元素,保有著獨立氣味的她向來迷人。除了搖滾、電影感十足的另類詩篇外,真正讓歌迷傳唱的,則是國台語交雜的小品情歌《你啊你啊》,也成為她的代表作。
楊乃文去年交出了超高質量的《離心力》,選歌的用心彷彿回到了魔岩全盛時期,在「細膩情歌」與「個性搖滾」中,找到了絕佳平衡。主打歌《離心力》與《推開世界的門》,徹底展現她冰冷外衣後的細緻脆弱,讓楊乃文的女爵特質更人性化,格外叫人動容,也為情歌為導向的華語市場做了最棒的示範。
聲音辨識度極高的艾怡良,近年來創作屢獲得肯定,累積的能量力在這次大爆發,交出一張平易近人、又動人心弦的《說 艾怡良》,順勢成為本屆大黑馬。
或許它不夠「創新」,卻極為「真誠」。主打歌「我們的總和」,在極簡的吉他編制下,捨去過分宣張的唱腔,將細微的情感收在細節裡,不慍不火的演繹反而直擊人心,再加上獨到的詞曲創作,回歸到感動的本質。從入圍之初至今,艾怡良奪后的聲量最高,期待她能成為下一位金曲歌后。
最佳新人獎入圍者
- FLUX《多元觀點》
- Mr.Miss《先生小姐》
- 草東沒有派對《醜奴兒》
- 郭修彧《抽象圖》
- Erika《I Am Erika》
- 宮閣《GONG》
最新發展: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