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我肯定怎麼來的?就是爸媽肯定的內化,如果沒有這樣的內化,一生都會不停地往外尋求。所以說那些一天到晚誇耀自己的人,其實也是在找爸媽。
大愛電視台找我上節目,談原燒10元事件與貪嗔癡,但錄影那天我沒有空,如果還有別的時段,我很樂意參加。
製作助理打電話過來的時候,我剛接完一個新住院個案,病房裡手機收訊不佳,趕緊走到戶外。她先問了我對原燒10元事件的精神科看法,我想說這不是幾個禮拜前的事了,難道有新的發展?然後話鋒一轉,提到了貪嗔癡。我愣了半秒鐘,嗯,有點意思喔,隨即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貪嗔癡這佛教所說的人間三毒,也就是三大負面情緒與認知狀態,三大煩惱泉源。
原燒事件如果從一般時事評論的角度來看,就是商人的促銷與宣傳手法,引發始料未及的排隊爭搶熱潮,甚至釀成主顧衝突,純粹就是當今工商社會常見的行銷手段,只是主辦單位規劃與應變能力尚有檢討空間。
比較有意思的是,有人認為這樣的周年慶促銷手段,導致銀行與燒肉店員工的超時加班,消費者應該不要響應,這樣的說法,就跟颱風天在臉書呼籲不要訂外送披薩,以免送披薩的人發生危險一樣,表面上是好心,實際上是多慮了,這類事情基本上是經濟問題,自有制度面的處理方式。
然而所有社會事件的行動單元是人,如果要從個人行為動機的角度來探討,當然也是可以。事實上當今社會科學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把人心當成不可知、不必知的黑箱,只分析人在人際之間、環境之中的行為表現,這是經濟學永遠不可能準確預測經濟現象的原因之一,因為人心永遠有你所難以量化的部分。
比如徹夜排隊搶購10元燒肉套餐,那餐點原價六百多元,排隊者花了那麼多時間只能小賺,其實很不划算,那些時間如果拿來打工、娛樂,收穫更多。這是經濟學上機會成本的概念了,問題是當天五萬多排隊民眾,他們在乎的,就只是小賺六百多元嗎?這活動「成功」與弔詭之處,在於設定了一個「換93年硬幣」的參加門檻,讓促銷活動染上了競賽的意涵,或許廠商以為如此一來可以過濾只想不勞而獲的人,想不到反而誘發了爭搶的動機,引來更大的參賽人潮。
如果這活動改成登記抽籤,或許就不會造成暴動,但就是因為這已經是一場比賽,人們來店不只是要小賺六百多元,更要贏得比賽,獲取成就感、勝利感,或許還可以上網炫耀,滿足心理需求,而這樣的無形滿足,不是區區六百多元所能衡量。
你要說消費者這樣一窩蜂的爭搶行為,源自貪念,未嘗不可,只是我們的經濟制度就是這樣設計,都在煽惑人們的獲利私慾,每個人都只是體制底下的一顆棋子罷了。

Photo Credit: Peabody Essex Museum 迪美博物馆 CC BY 3.0
貪:你想要的比你需要的多
貪嗔癡的貪,就是一般觀念裡的貪心、貪念,你想要的比你需要的多,就是貪。貪列在佛教的三毒裡,也是基督教的七宗罪之一,可見這樣的慾望是宗教修行的大敵。貪念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看,是因為有了無法節制的慾望。生理的慾望,器官饜足以後,就會疲乏,效用大減,但心理需求產生的慾望,可以宛如黑洞,難以填滿。
吃到飽的用餐制度,就是滿足人們掠奪、占便宜的心理需求,很多人吃到脹、吃到吐,口腹被虐待,卻還是繼續夾菜裝盤子,因為你是來比賽,跟老闆做競爭,必須吃到夠本有賺頭。
性的貪念也是這樣,一個人三個月內到夜店撿屍十五起,不是單純為了肉慾的發洩,而是那樣的舉動會升起一種宰制別人的快感。
你說那些富商巨賈賺那麼多錢,是為了自己花用嗎?當然不是,不少有錢人非常簡省,根本花不了多少錢。錢這東西牽涉相當複雜有意思的心理意涵,賺錢與花錢都是,一個人賺錢與花錢的方式,反映了人格特質。貪財的人,不是想要拿那些錢去花用,而是鈔票跟考試分數一樣,一點一滴入袋,都會帶來成就感。
在愛情裡也有貪心之輩,花花公子、單身公害、拈花惹草、招蜂引蝶,表面上是多情種,其實是小時候親子的依附關係發展得不夠穩固,跟人在一起,不是太黏就是太不安,親密關係永遠跌宕頓挫。
人還有社會需求,希望得到注目與讚賞,希望得到權力,掌管別人,這在動物世界就看得到,只是人類把這樣的需求發展得更細膩。太渴求別人讚賞,一天到晚在臉書上表現自己,希望人家來按讚,是一種貪念,背後就是欠缺自我肯定的充實感。自我肯定怎麼來的?就是爸媽肯定的內化,如果沒有這樣的內化,一生都會不停地往外尋求,悽悽惶惶,所以說那些一天到晚誇耀自己的人,其實也是在找爸媽。
貪一般指涉的是私慾,而人也有利他的慾望,比如人天生不忍看到別人受苦,想要為群體犧牲等,這些慾望再多再密,都不會被認為是貪念了。資本主義立基於人的私慾,社會主義則是看重人的利他慾望,而人有兩種天性,最好的制度就是兩者混搭。
嗔:期待與企圖受阻時,所激起的反彈狀態
至於嗔,就是憤怒生氣,排隊買不到10燒肉套餐,就要罵人甚至揍人。憤怒也是七宗罪之一。憤怒是心理學上很難解釋的情緒,一般認定是期待與企圖受阻時,所激起的反彈狀態,充滿內在張力,必須趕緊釋放,才能重獲平靜。憤怒是一種行動能量的累積,準備爆發的狀態,慾望越強,受阻時激起的反彈越大。
在精神醫學上,一些情緒疾病可能使得患者變得特別易怒,像一隻刺蝟,隨時要扎人。憤怒說是煩惱源頭,問題是如果沒有憤怒,很多驚天動地的舉動都不會出現。憤怒之下,疑慮不見,目標清楚,整個人變成自身的武器,狠狠刺了過去。
癡:不明事理,弄不清現實,被妄念蒙蔽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