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我們還不清楚很多鯨豚類的交配行為,但是可以想見:睪丸大小很可能與精子競爭的程度有關,就像其他動物的情況。科學家假設,這些擁有最大型精子製造工廠的動物,或許是因為要面對其他雄性的激烈競爭;換句話說,族群裡的性活動很多,而雄性無法真正掌控是否能擁有雌性。
文:瑪樂.哈德特(Marah J. Hardt)
柔軟的火鉗
在演化歷程的某些時間點,陰莖偏離了永保僵硬的路徑,分化出各種形式來。這需要重大的工程更動,才演化得出「硬得足以穿刺,但是又耐得住反覆抽插」的東西。
更能彎曲的陰莖,讓它們的主人能夠用更多姿勢來性交,而且在不用之時,還能收藏起來——這個特性,對於想在水中保持水動力學(流線型)的身形,尤其有用。
很多種魚類都欠缺這種選項。牠們的性交構造以銳角伸出體外,這在試圖逃離掠食者時,會是很大的障礙。譬如說,孔雀魚(guppy)和牠們的表親食蚊魚(mosquitofish),就是少數幾種體內受精的魚類,牠們是因為有一根叫做生殖肢(gonopodia)的延伸的臀鰭棘條,才可能做到這一點。雌食蚊魚發現雄魚的生殖肢愈大,愈有吸引力。但是增大的附肢會拖慢魚的速度,使得愈是天賦異稟的雄魚,愈容易成為飢餓天敵的小點心。
反觀海洋哺乳動物,就擁有能屈能伸的陰莖,可藏掖起來,幫助增進游泳速度、以及調解體溫——當你花很多時間待在冰凍的水中或是躺在冰上,這就很必要了,因為沒人想要一根冰棒般的陰莖。
必須要有較柔軟的插入方式,才可能發展出可隱藏的陰莖;而柔軟的插入方式,哺乳動物早就在陸地上做到了,共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人類、馬、穿山甲和一些非哺乳動物,包括烏龜,都很優雅的做到了有效率的勃起,那就是利用一根充氣的陰莖——別急,「充氣」只是技術用語。這些雄性器官靠的是水力學(液壓學),來幫海綿體組織充血,以便硬起來。
有趣的是,這裡採用的是頗聰明但反直覺的方式:在一根充氣陰莖完全直立之前,它必須先放鬆。因為放鬆才能讓平常縮緊的動脈張開(擴大),讓血液湧入、並充滿多孔性組織,將一條軟趴趴的香腸,變成一支硬邦邦的推彈桿。要禁得住這麼強的液壓而不爆開,充氣陰莖依賴的基本生化工程學,和河豚的膨脹是相同的:許多交錯的可伸縮膠原蛋白束。
第二種方式:有些哺乳動物的陰莖裡真的有骨頭。這種附屬器官叫做陰莖骨(baculum, os penis),是陰莖內部的骨骼,常見於老鼠、貓、狗、熊,甚至和我們最親近的黑猩猩。這些動物的雌性也有相對的構造,叫做陰蒂骨(baubellum, os clitoris)。像這樣在兩性方面給出比較公平的恩惠,在大自然是很罕見的。這兩種骨骼都有助於讓敏感組織勃起,可能有利於性刺激,與承受對方的衝擊。
海豹、海獅、海象、北極熊在返回海裡時,也把這項陸地上的遺產帶了回去,而且很自豪的挺著這些健壯的雄性勃起,到處趴趴走。海象擁有地球上最長的陰莖骨,將近六十公分。它們是修長的、象牙白的棒子,稍微彎曲,看起來有點類似象牙。為了促進身形的苗條,雄海象和大部分海洋哺乳動物一樣,會縮回牠們的陰莖,直到要交合之前,再伸出來。
第三種方式:鯨和海豚、以及牛和豬的陰莖,是由一根很粗的組織索來支撐的,那根組織索能讓牠們的陰莖永遠保持降半旗的狀態。這樣一根彈性纖維陰莖,能提供堅挺加上彈性,而且可以做到幾乎是即時的勃起。同時,這種彈性也讓交配器官可以彎曲、可以很長——對於活潑的海豚與大部分龐大的鯨(通稱為鯨豚類),這個特性很有用。

素以「性致勃勃」出名的幾種海豚,性交不只是為繁殖,也是為了運動;也可能是為了好玩,或是建立社會關係,又或者在某些案例是為了維護階級。譬如說,青少年雄海豚會與其他雄性發生性行為,形成堅強的盟友關係,或是可能用性來確立誰是老大。這些雄海豚日後經常成群結黨,合力追捕雌海豚,並與她們交配——有時是強迫性的。
發情的雄海豚會暫時向流線型的外表說拜拜,從生殖裂口裡突出一個尖尖的像牛舌頭的東西。牠們耍著這把粗壯的軍刀,互相戳弄彼此的身體,有洞就插,誰在就插誰。雄性之間的性交,不論是經由生殖裂口或是肛門,都被觀察記錄過;而血緣親近但不同種的海豚之間的性交,也有紀錄。
身為海中浪蕩子,海豚並不在乎性交體位多來點花樣:水平插入及垂直插入都很常見;牠們可能在中層水裡做,或是在水面做;打打鬧鬧的小倆口可能會減速,或是繼續用尾鰭奮力打水,進行某種高速的性冒險。射精就像牠們的勃起般短暫,真正的插入只需要維持幾秒鐘。雄海豚如此快速的反應,也同樣表現在恢復時間上——只需要幾分鐘,牠就可以再上場了,而且牠可以如此這般不斷重複超過半小時。
類似的陽具自由度,也出現在體積較大的鯨身上。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克拉芬最早開始研究鯨豚是在鱈魚角外海,當時他常常帶領賞鯨團,他在那裡第一次瞥見辦事中的雄鯨陰莖。一群北大西洋露脊鯨在春季遷徙時,來到鱈魚角的外海,而且有點玩瘋了。克拉芬回憶道:「我站在上層甲板,提醒大家應該往哪裡看,順便講解鯨的自然史,突然間,一對雌雄鯨就在我們船邊辦起事來。」牠們肚子貼著肚子,只比水面低一點點。在近處,雄鯨那長長的粉紅色陰莖,看得一清二楚。
在克拉芬下方的甲板上,有一名婦人帶著五歲大的兒子,就在那對鯨上方幾公尺遠。「那孩子轉頭問媽媽,『媽咪,牠們在幹什麼?』想都沒想,做母親的立刻回答道,『親愛的,牠們在拯救鯨!』答得真是高明啊。」
Tags: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