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走得早,只怕走不掉:你的「醫療帳戶」至少要準備344萬元才足夠

不怕走得早,只怕走不掉:你的「醫療帳戶」至少要準備344萬元才足夠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調查,在健保實施「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Tw-DRGs)」之後,每人每次住院天數減少、自費項目變多、門診手術增加,換句話說,醫療費用也不得不跟著加重。以平均醫療保健支出來計算,這個數字相當驚人...

文:林雅惠|財訊趨勢特刊 第68期

74歲的蘇媽媽在一年內動了3個手術,一次是髖關節置換、一次是肩膀骨裂、一次是白內障,儘管有健保給付,病房費用不高,但是醫療器材等「雜費」支出卻很可觀。「白內障手術置換水晶體需自費6~10萬;右肩骨斷裂時,我們聽醫生的話自費裝一個板子則要9萬多元,就連髖關節手術,醫生也建議用自費7萬元的醫材。」

蘇媽媽的兒子、現任華瀚保經副總蘇桔明說。蘇桔明強調,他並非心疼付出去的醫材費用,而是陪媽媽經歷這幾次手術以來,深深感受到「老了以後,沒有錢還真不敢看病」,雖然住健保病房不花錢,可是住院天數變少了,以往許多病痛需要住院動手術,但隨著科技進步,只要門診手術就可以完成;加上,自費項目變多了,動輒好幾萬元的醫材費用,恐怕不是每位老人都付得起。

蘇媽媽並非個案。因為根據調查,在健保實施「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Tw-DRGs)」之後,每人每次住院天數減少、自費項目變多、門診手術增加,換句話說,醫療費用也不得不跟著加重。

人一生的基本醫療費 平均至少約344萬元

再來看看衛福部2015年公布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統計(National Health Expenditure,簡稱NHE),平均每人一年醫療保健支出約為4.3萬元,這數字或許遠低於你我身邊周遭親友的親身經歷,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隨著平均餘命的延長,每個人一輩子累計的醫療費用也跟著增加。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吳俊宏表示,以目前國人平均壽命80.2歲預估,每人一生基本醫療費用至少要準備大約344萬元(4.3萬元X80.2年,詳見表);而國人平均壽命延長,10年來每人平均壽命增加2.78歲;換句話說,以現今30歲民眾而言,在同樣的平均壽命成長水準下,50年後平均壽命將增加至94歲,平均壽命延長約14年。

醫療帳戶平均準備額度

「換算每年的醫療費用來看,平均壽命延長14年,代表每人所需要準備的基本醫療費用就增加了60萬元(4.3萬X13.9年);如果一個人活到94歲的話,以年花4.3萬來算,一輩子要準備超過400萬的醫療費用。」吳俊宏說,如果再加上通貨膨脹、醫療科技進步等條件,醫療費用的總額將提高更多。

只是,等到老了、病了需要大筆醫療支出的時候,才來準備400萬元,來得及嗎?「當然來不及,所以一定要趁年輕的時候,趁早打算,運用醫療險『保險槓桿』的特性,用較低的保費規畫較高的醫療保障。」磊山保經高級業務經理羅靜娟說。

有的人認為:「我又不一定會活那麼久、花那麼多醫療費,幹嘛提早存醫療金?」也有的人說:「與其現在每年花錢買醫療險,又不確定到時候用不用得到,還不如不買保險,然後把這筆錢拿去投資,說不定比買保險的投報率還要來的高。」

存醫療費用 投資 vs. 保險比一比

假如真的是如此,那我們就來算一算,看看「買醫療險」或是「自己投資」哪一個比較能夠確保老年的醫療帳戶金是足夠的?

以投資20年規畫醫療費用200萬元來算:

假設1:投資一族

  1. 用定存投資(年息1.1%)→ 現行需投入約160萬元。
  2. 買穩健型股票(年報酬率5%)→ 現行需投入約75萬元。
  3. 買積極型股票(年報酬率8%)→ 現行需投入約43萬元。

假設2:保險一族

  1. 以30歲男性為例,想要買到醫療保障額度約200萬,則20年所繳保費共計需要26萬元。
  2. 保障內容包括:住院醫療保障額度125萬以及手術醫療保障額度72萬。

就投資一族來說,拿一筆錢投入金融市場的好處在於,隨時可以變現,如果投報率高的話,目標將會提前達陣;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資有賺有賠、全球金融環境瞬息萬變,因此平日就要下功夫做功課,才能有機會賺到獲利。然而「投保醫療險,保障額度穩定,則完全不受投資市場波動、生病、臨增性支出等影響。」吳俊宏說。

儘管醫療險具備槓桿特性,不過,專家建議一般人不要將所有的資金全拿來買保險。「醫療險買夠就好,剩下的錢拿去投資或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蘇桔明強調,老了最怕窮與病,不僅要有足夠保險因應未來的病痛,還要有退休金過日子;再者,隨著醫療科技推陳出新,未來醫療制度也可能會再改變,舊的醫療險保單可能不會理賠,自費項目增加,所以還是要有現金支應。

多少額度才足夠? 三個問題試問自己

但怎麼知道醫療險買的夠不夠?有標準公式嗎?人人都適用嗎?還是有買就好?

羅靜娟強調,每個人對於醫療險額度的需求是不一樣的,這主要關乎於個人對於醫療品質的要求,所以在想「醫療險買得夠不夠」的同時,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來尋求答案:

  1. 當我住院時,如果有選擇的機會,希望住健保房?雙人房?還是單人房?
  2. 當我生病無法工作時,日薪需不需要用保險來補償?
  3. 要不要請看護?如果不要,誰能照顧我?照顧我的那個人,是否要補貼他車馬費、膳食費以及損失的薪水?

以上三個問題,如果全數答「是」,則醫療險的「日額」規畫至少要在一萬元左右;但如果預算沒有那麼高,則基本的病房費差額可用保險來補貼。以台北市單人房來計算,一天至少要準備5,000元,所以羅靜娟建議,日額型醫療險至少要有5,000元的額度。

此外,因應住院天數愈來愈少、自費項目愈來愈多的情況,專家們一致認為「實支實付型醫療險」非買不可,假設預算有限,可以優先買 「實支實付」,再來才是買「日額型」醫療險。

「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最重要的就是拿來支付醫療雜費,我認為至少要保到20萬。」羅靜娟說,現在很多手術都可以利用門診來解決,像大腸息肉、白內障、裝心導管等等,根本不用住院,所以如果只有購買日額型醫療險,是無法獲得理賠的。她進一步強調,實支實付型保險的長相不只一種,民眾不能只挑保費便宜的就下手,一定要先讀過保單條款當中的「給付條件」之後,再來做決定。

條款1:概括式條款
除了條款當中所說的幾項不賠之外,其他狀況都會賠。→ 保障範圍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