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庚醫院因為原捐助集團更不願意放棄醫院董事的席次,始得醫院變相成為「財團資產」,也變得以營利為主要導向。而這次《醫療法》修法,有三項修正能夠避免這類狀況。
(中央社)
長庚急診離職風暴延燒,雲林長庚傳出今天(7/1)起將沒有任何專任急診科醫師,院方受訪時也證實,今天起將由內外科醫師輪流支援急診。而基隆長庚也傳出17名醫師辭職,但院方表示,口頭提出辭職的六名醫師目前已接受慰留,急診室人力沒有問題。
雲林長庚:7月1日起將沒有任何專任急診醫師
醫勞盟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6月30日以前,雲林長庚醫院的急診醫護人力原本只有一名專任的急診主任醫師,其餘全都是從林口長庚調去支援,並有五名急診專科護理師。不過,受到林口長庚急診人力縮減的影響,今天上午9時起,雲林長庚急診將沒有專任急診科醫師、五名專科護理師也將全數離職,所有排定的急診班表都將由內外科醫師協助。
雲林長庚醫院今天證實,過去雲林長庚有一名急診科醫師、五名急診專任護理師,並固定從林口長庚調一名急診科醫師支援。
雲林長庚指出,近日受到林口長庚離職潮影響,院內唯一的急診科醫師也因「個人發展」提出離職,雖然院方已經全力慰留,但醫師仍堅決求去,因此今天起,急診業務將由內、外科醫師輪流支援看診,但強調急診仍24小時服務,不會影響病人權益。
至於五名專科護理師將離職消息,雲林長庚否認,強調五名護理師目前都在崗位上,沒有獲悉離職消息。
基隆長庚:離職醫師接受慰留,人力不減
6月29日晚間,醫勞盟理事賴奕菁醫師也在臉書發文表示基隆長庚也將有大批急診醫師離職,「基隆長庚走17留1,可以宣布滅科了,基隆民眾往後跑急診別衝錯地方。」
對此,基隆長庚醫院回應,急診室包含18名主治醫師,加上八名住院醫師在內,共有26名醫師,確實有六名主治醫師曾口頭提出辭職,但院長陳建宗接獲消息後,26日上午立即與六名醫師當面懇談交換意見,目前六名醫師暫時接受慰留。
「每位醫師都是基隆長庚用盡心力培養出來的心血」,院方表示,急診室醫師人力沒有任何問題,醫病比也符合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標準,基隆長庚努力多年才獲得重度急診資格,不可能讓醫師人數低到降級,也未曾接到降級指示。
綜合中時及聯合報導,這次集體離職的其中一個導火線,是長庚醫院內部人事鬥爭,不少醫師都點名主導者是長庚決策委員會主委李石增。30日,長庚董事長王瑞慧從美國緊急返台處理,院內瘋傳,李石增遭到免職,林口長庚院長鄭明輝也下台,但院方至今仍未對外證實此消息。而這次事件,也引起醫界對於急診科狀況與《醫療法》修法的討論。
急診醫師錢少事多,難吸引人才
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胡勝川投書聯合報表示,台灣的急診主任醫師,錢少事多,很難吸引人才。他表示,「全國的急診醫師都知道沒有人願意當急診主任,因為主任的法定業務太多:要開數不清的院內外、中央和地方的各式會議,還要負責各式評鑑和教學活動,以上工作都是沒有產值的。」「急診主任工作比別人忙,薪資又沒有比別人多,誰心甘情願做呢?」
此外,他也表示,急診可能因為轉介病人到其他單位、為醫院創造巨大營收,但這些收入都不屬於急診部門,才會出現急診科被院方指責「虧損」的狀況。胡勝川說,「急診的收支算法很特殊,在帳面上一定虧損,全國沒有一家急診的帳面收入能達到損益平衡。因為只有檢傷分類的健保給付,是算在急診單位的收入。其它例如檢驗、放射線和各式檢查等收入歸屬,都不是急診的,但它確是經由急診而創造的。」「急診住院後也會創造一些利潤,但全都是院方的。」
曾擔任急診醫師的渣男醫師馬克斯在粉絲專頁上分享,急診每來一個重症患者,整個團隊需要動員四到五個人,「至少一個主治醫師是Team leader,一名住院醫師或專科護理師(NP)協助,另外還需要二到三名護理人員執行醫囑。」而送來的如果是多部位嚴重創傷病患,人力還必須翻倍。
但重點是,「健保對於救命的氣管插管給付還比不上水電工通水管,心臟按摩給付還比不上腳底按摩,這樣的急重症醫療當然是虧錢的,但人命可以這樣等價計算嗎?」
《醫療法》修法最能避免重蹈覆轍的兩項,仍未能達成共識
除了長庚內部人事問題,急診科事多錢少之外,院方以營利為目標,因為急診科虧損就向醫師施壓,也是這次爆發急診科離職潮的原因之一。
關鍵評論網作者潘柏翰為文指出,林口長庚醫院隸屬於「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為紀念其父親,透過捐助所設立的財團法人醫院。依據《醫療法》,對財團法人捐贈能免去部分稅賦,但條件是醫療財團法人每年需提撥年度醫療收入結餘的10%以上,從事人才培訓、醫療救濟等。也就是說,長庚醫院必須兼負起社會公益的責任。
但依據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的調查,長庚醫院的董事會組成由台塑企業的關係人掌控,這使得台塑集團更不願意放棄醫院董事的席次,原本應該屬於社會資產、應該肩負社會責任的醫院,變相成為「財團自家醫院」,也變得以營利為主要導向。
而這次《醫療法》修法,有三項修正能夠避免這類狀況:
- 一定規模以上之醫療財團法人,應設置公益監察人一人
- 將「社會公正人士」及「員工代表」納入其董事會成員
- 盈餘應該優先提升員工薪資待遇及補充短缺人力
自由報導,衛服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也認為,《醫療法》的修法有助於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而先前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已完成《醫療法》修法逐條審查。
但目前仍有幾項修正內容還無法達成共識,需要進一步討論,包括「財團法人醫院董事長限連任一次」、「員工董事產生方式」、「醫院年度收入結餘需提撥優先提升員工薪資待遇」。而這三項中,有兩項都是能避免醫療財團法人淪為「財團自家醫院」的重要修正,也是最嚴重影響院內醫師權益的,但都未能達成共識。
延伸閱讀:
- 急診醫師集體離職是受了什麼委屈?搶救措施就在《醫療法》修正草案裡
- 每周工作88小時只是「小兒科」?7個QA告訴你 醫師納入勞基法為何吵了快30年
- 你知道哪科住院醫師工作最「操」嗎?1張圖表帶你看醫師過勞問題
核稿編輯:楊之瑜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