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格蘭菲塔大火中, 我們熟知的火災求生原則難道失效了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管是「火災時不可躲浴室」、「火災時不能往上跑」、「遭遇濃煙不可用濕毛巾捂口鼻逃生」、「小火快逃,濃煙關門」...等原則的核心其實只有一件事:避開濃煙。
英國倫敦格蘭菲塔(Grenfell Tower)大樓這場火災的燃燒樣態跟速度,跟一般鋼筋混泥土建物完全不同。火勢是直接沿著外牆批覆層迅速(甚至可說是極速)擴散到各戶,並從屋外往室內延燒。
火場求生的原則是否失效?
部分生還者們陳述了在這次火場的個人經驗,似乎與我們所熟知的火場避難求生原則產生了矛盾,這些原則是失效了還是出現什麼問題?在燃燒樣態迥異的情況下,我們平常熟知的「火災時不可躲浴室」、「火災時不能往上跑」、「遭遇濃煙不可用濕毛巾捂口鼻逃生」等原則, 還管用嗎?
一、不是說遭遇濃煙不能用濕毛巾逃生嗎?
為何有生還者敘述自己在發生火災後約一個半小時,從22樓用濕毛巾摀住口鼻,一路從僅有的一具室內逃生梯穿越濃煙,卻安全抵達地面層獲救?
目前尚無法得知當時火勢成長概況、逃生通道是否最後有被濃煙高熱入侵?是在哪個時間點被侵入的?但能確定的是,如果這位生還者能夠從22樓一路往下逃生到地面層,那代表當時(事發1.5小時)的逃生通道尚屬安全。
因為火災初期是透過外牆的可燃性批覆層延燒,因此濃煙高熱可能還被侷限在起火戶或被延燒戶內,還沒入侵到逃生梯間,雖然當時從屋外看到一片火海,但屋內不一定已化為灰燼。
當時逃生通道中應非濃煙,可能僅僅是蔓延的燒焦味或是白煙,加上停電導致視線極差。實際上,濕毛巾頂多只能擋住濃煙中的碳粒子和焦油,濃煙中的劇毒高熱不可能靠濕毛巾防護的了,幾百度的高溫會直接灼傷你的皮膚及眼睛、毒氣中的一氧化碳更會讓人瞬間窒息。
二、不是說遇到火災,浴室(或水龍頭)的水沒用嗎?
新聞報導有位機智的母親打開水龍頭,讓公寓淹水,結果救了全家。我相信這位母親確實打開水龍頭、也確實全家生還,但這兩件事之間並無因果關係。這個案例生還的關鍵可能有二,一是該戶未被窗外隔熱層延燒,二是在於他們關門待在屋內,以關門避難的方式暫時擋住了門外的濃煙高熱、爭取了存活時間。
水龍頭的水幫助有限,若真遭遇濃煙侵襲,濃煙的劇毒無法靠水來溶解稀釋、濃煙的高溫更無法靠房間內的淹水來降溫,甚者,萬一周邊火勢變大時,有可能會讓水的溫度上升汽化,更容易致人於死。
三、不是說大樓火災可以採關門避難嗎?
英國官方所教導的「指示居民待在原地」(關門避難)的原則在此次似乎失效,因為有不少人當時確實待原地,但後來卻罹難了。
雖這次英國格蘭菲塔大樓各個樓層的各個房間,所面臨的火災情境與時序都不相同,但我們可以先思考一件事:關門避難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很簡單,是因為濃煙高熱太致命,因此選擇避開濃煙高熱而非穿越之。但關門避難等同於待在原地嗎?不,關門避難還分成以下兩種情況:
- 第一、屋內沒起火。這比較像一般我們所熟知的情境,當打開門,發現門外面或是向下樓梯間充滿濃煙高熱,這時候不該逃生,你將在試圖穿越濃煙的過程中罹難,因此應該關門避難、等待救援。
- 第二、屋內有起火。就像英國這案的情況是火勢濃煙自窗外可燃性批覆層侵入室內,直接危及生命安全。唯一方法就是往火勢侵入的反方向逃,離開被延燒的房間並順勢把門關上,暫時阻擋濃煙高熱,並往梯間逃生。
在這場火災待原地卻罹難的最可能原因是,當火勢直接沿著外牆批覆層往室內延燒時,人當下沒有逃生或無法逃生。也有可能火災已經發生的太久,該戶的環境已經惡劣到被濃煙高熱內外夾攻了。
你可能想問,那他們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趕快從樓梯逃到地面?因為火災初期資訊不明。住戶們可能只知道發生了火災,但不曉得是怎麼燒的?從哪裡延燒?透過什麼延燒?怎麼燒這麼快?甚至應該說,火災發生的當下,沒有人知道到底這火到底怎麼一回事。
倫敦市長Sadiq Khan在事件後公開批判了「如果在你自己住處以外發生火災,居民待在原地是最安全的」這項安全準則。是的,這項準則的前提是屋內沒起火,但問題在於你整棟建築的外牆布滿了可燃性包覆層,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讓很多戶同時一片火海。換句話說,若建築物外牆不可燃,非起火戶的屋內就不大可能忽然起火,居民待在室內一定是更安全的,關門避難的概念絕不該被簡化到只是「待在原地」。
火場求生原則的核心
不管是「火災時不可躲浴室」、「火災時不能往上跑」、「遭遇濃煙不可用濕毛巾捂口鼻逃生」、「小火快逃,濃煙關門」等原則的核心其實只有一件事:避開濃煙。
火場中的頭號殺手是濃煙!這不會隨著建築型態而改變,這是火災最本質的特性,而所有的逃生、避難行動的考量,都是為避開濃煙。看得到火,就要逃;遭遇濃煙,就要躲。這是不變的原則。
延伸閱讀:
- 大樓早已存在的致命缺陷,構成了倫敦格蘭菲塔大火的「死亡鐵三角」
- 【完整版】遭遇濃煙,為何不能用濕毛巾摀口鼻逃生?
- 【完整版】遇到火災不能往下逃時,為何也不能往上?
- 【完整版】遇到火災,為什麼不能躲浴室?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