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階級複製」正在世襲,別期望政府會打破現況

「階級複製」正在世襲,別期望政府會打破現況
Photo Credit: 401(K) 2012@Flickr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社會上常見到有文章鼓吹成功人士創業的故事,接著開始抨擊那些「魯蛇」就是不努力才魯,可是實際上很多人一開始的起跑點就不一樣,「教育能翻身」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階級複製正在形成,而翻身機會會越來越少。這篇文章告訴你如果階級複製不能打破,你能怎麼應對。

文:莊瑞迎

先說,這篇不是要寫馬克思的思想。

網路上或社會上,都有文章鼓吹努力,並報導那些大老闆或成功人士創業維艱或小時候怎樣努力之類的,然後開始抨擊那些「魯蛇」就是不努力才魯,可是實際上很多人一開始的起跑點就不一樣,教育能翻身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歷史上的統治階級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統治階級」,不是皇帝、總統、元首,而是屬於社會上具有份量的一個「群體」。先秦時代有「貴族階級」,他們依靠血緣身份來決定地位、東漢之後出現以看家世背景為主的「士族階級」、宋朝之後出現以科舉考試出身的「士紳階級」,我另寫了一篇簡短描述他們的歷史。(見〈歷史上的統治階級〉一文)

從貴族>士族>士紳,他們是那個時代的統治階級,在權力及社會聲望上面都具有相當大的份量。從這個歷史脈絡來看,階級流動實際上是越來越有彈性的,從一開始只看血緣(爸爸是高官,你就是高官)、到後來要靠讀書傳家(爸爸是高官,你有很大的機會也是高官),再到後來的科舉傳家(爸爸是高官,你不會考試就不會是高官),社會給平民的機會是越來越多。但這個改變很慢,每個階層都持續了數百年之久,中間只有幾次的亂世(春秋戰國、三國……)才讓平民有大量的機會出頭。

那這樣階級不是很難流動嗎?對,幾乎不會流動。從歷史來看,的確有好幾次機會讓階級大量流動,但這只是統治階級換人當而已,新興的統治階級會想盡辦法讓地位穩固,然後慢慢又阻絕了階級流動。

現代的統治階級

現代民主政府,標榜人人可以參政,但實際上呢?民主的選舉,需要耗去大量的錢,而不論選舉或政策,又常需要和企業合作,我把這些稱作是「資本階級」。你猜猜看,美國的統治階級是誰?你可能會回答民主黨和共和黨,但「我認為」兩黨只是實質的統治階級的代理人,美國真正的統治階級是華爾街和軍工複合體(也就是銀行家和軍火商)。

台灣呢?你可能會覺得是國民兩黨在執政,但實際上國民兩黨都要與資本階級合作共治,而這些資本階級,從早期很多白手起家的老闆,到現在已經有許多企業掌門人是二三代,諸如富邦國泰蔡、台新新光吳、中信辜、台塑王、遠東徐、潤泰尹,政治上除了國民黨四大家族、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也積極培養二代參政。當然這中間也有幾個特例,如貧戶出身的阿扁、鴻海郭董,但畢竟是相對少數。

長輩常說,受教育是翻身的機會,這句話我覺得只對一半,真正從教育上翻身的人,在人口上來說還是少數。從之前新聞的報導「台大生有一半的比例被雙北市包辦,其中最多的來自大安區」。很多成功人士都告訴你:在學期間要多方嘗試、參加社團培養團隊合作、去當志工培養同理心、出國交換或參訪培養國際視野。

不過實際上,這些建議是講給「中產階級」以上的小孩聽的(資本階級有另一套玩法),有不少人根本負擔不起這樣的費用,有些甚至必須打工賺取生活費、一出社會就背上沉重的學貸。「資本階級」怎麼玩?可能早早就送小孩出國讀書或者在台灣大學考差沒關係,送去國外喝個洋墨水回來推薦去朋友的企業就好,或者靠著資本世襲,輕輕鬆鬆的賺錢就好(只要不要太敗家,過個安穩富裕不是問題)。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遊戲規則,而這就是階級差距。

不論從政治、企業或教育來看,實際上階級複製正在形成,而翻身機會會越來越少。

身陷統治階級的遊戲規則裡

以前佃農辛苦耕耘供養「地主」,現在勞工辛苦工作供養「銀行建商投資客」,換個名字的地主,但好一點,辛勤20年之後或許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每個時代的執政者都想要抑制土地兼併,五千年來也沒幾個成功過。

我們是怎麼陷進去這個遊戲裏面的?除了學貸、車貸、房貸之外,還有許多令人喘不過氣的開支,存錢也贏不過通膨。而資本階級的子弟,靠著資本利得就超過了一般人的勞務所得,而他們賺錢的方法,是財務槓桿(頂新魏家買帝寶貸款達99%)、取得政治優惠、印股票換鈔票,更惡劣的還有內線(樂陞案)、淘空(博達案、力霸案),這才是資本階級的遊戲。

我們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很喜歡一般的生活,雖然有貸款,但有穩定工作、日子不差,覺得這樣生活也很好,那很OK,就繼續過喜歡的日子就好。但是如果你不滿足現況,你可以怎麼做?

首先,認清現實。不要寄望政府會幫你打破階級複製。當然,可以透過壓力多要求一點勞工權益、多要一點機會,但這些微乎其微,畢竟相較於中產跟平民,資本階級對政府來說更重要。

華爾街運動
Photo Credit: Fibonacci Blue@Flickr CC BY 2.0

其次,立定可行的目標。把目標定位在上升一個階級就好(你說要變成馬雲、郭台銘、王永慶?祝你成功……)。畢竟從貧戶變成富豪這樣的例子很少,一夕致富不可期,但一生致富可預期,藉由降低非必要消費、增加能力、培養理財知識(不是投機),一生致富是相當有機會的。

第三,投入新的領域。那些固有的領域已經有很多大老在上面了,要超過他們很難。這跟學術領域很像,一開始投入研究很容易成為「大師」,後繼的研究者只能去研究枝節的部分,而投入新領域成為大師的機會更高。從產業來說,金融、半導體、零售這些既有的產業,累積30、40年經驗的人比比皆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怎麼去跟他們比拚?(政治圈40歲還叫做青年唷)但投入新的領域,玩個三五年可能就變成行家了!(不然你問問,台灣瞭解Fintech的人多還是傳統銀行業務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