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地下鐵遇見剛剛失去妻子的男人,讓我體會到什麼是「典範轉移」

在紐約地下鐵遇見剛剛失去妻子的男人,讓我體會到什麼是「典範轉移」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典範的影響力無窮,因為它是我們觀看外在世界的「鏡片」,而典範轉移無論是瞬間完成或長期醞釀而成,都是改變行為與態度的原動力。

人生定律彷彿燈塔,是千錘百鍊的真理。名導演德密爾(Cecil B. DeMille)在其巨作《十誡》裡道出這個原則:「人不可能破壞律法,只會因衝撞律法而遭制裁。」

一般人從經驗與社會制約中建立起典範,也就是地圖,然後透過這些觀點去看待自己的生活與人際關係。但地圖並不代表地點本身,只是「主觀的事實」,陳述我們對某一地點的認識。而如「燈塔」一般的定律才是「客觀的事實」,不論我們的心靈地圖如何解釋,都無法改變它的存在。

人人都能心領神會的真理

任何人只要對人類歷史的盛衰循環有深入了解,都會承認這些定律是顛撲不破、歷久彌新的。國家社會的存亡興衰,往往就取決於是否能遵奉這些定律或原則。

我所強調的這些原則,並非一些深奧玄妙的宗教哲理,也不屬於任何特定的宗教或信仰,但我可以說,世上各主要宗教、民族的倫理道德思想中,幾乎都涵蓋了它們。這些不辯自明的真理,任何人均可心領神會,就好像人類與生俱來的良知,不分種族、膚色,人人具備;即使被社會流俗或個人否定而隱晦不彰,但它們依然存在。

比方說,「公平」的原則,平等與正義的概念皆由它衍生而來。固然每個社會對何謂公平以及如何維持公平,看法可能南轅北轍,但基本上都承認公平原則的本身。

其次,是「誠實」與「正直」,這是人類互信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人類才能互助合作,追求個人與群體的持續成長。

「人性尊嚴」的原則,就如同〈美國獨立宣言〉所揭示的:「人類生而平等,享有天賦不可侵犯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之權。」

此外,還包括「服務」原則—對社會有所貢獻,以及「講究品質」或「追求卓越」的原則。「潛力」原則是指人人均可成長進步,不斷發揮潛能,展現才華;與此密切相關的是「成長」原則,也就是潛能得以發揮、長才得以展現,這個過程需要「耐心」、「教育」與「鼓勵」的配合。

成功沒有捷徑

原則不同於實務,實務是特定的行為或活動,往往用於某一種情況,一旦情況改變便失效了,就好比父母不能完全以教養第一個孩子的方式,去養育另一個孩子。

實務是個別的、局部的,原則卻是普遍的、整體的,適用於個人、婚姻、家庭以及公、私團體。假使我們能把原則化為習慣,那麼要解決個別問題就易如反掌。

原則不是價值觀,一群盜匪可能有相同的價值觀,但他們違反了我們所說的良善原則;價值觀是地圖,原則才是地點本身,唯有借重正確的原則,才能認清事情的真相。

原則是人類行為的準則,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歷經考驗而永垂不朽。

試問,人們可以憑藉欺騙、不公、卑鄙、庸碌、一無所長或墮落,而獲得持久的幸福與成功嗎? 儘管對於行為規範的涵義與實踐,言人人殊,不過這類原則確實存在於我們的良知中。我們的內在地圖或典範,若能愈接近這些原則,那麼執行起來就能更精準實用。正確的內在地圖絕對會影響我們的個人效能與人際效益,光是改變態度行為絕對達不到這種效果。

你不需要暴發戶式的成功

目前盛行的個人魅力論最吸引人之處,就是號稱圓滿的人生,包括:個人成就、財富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捷徑可循,不必腳踏實地去追求。

這種華而不實、「暴發戶式」的論調,無異鼓勵不勞而獲,縱使得以成功,也是勝之不武。

強調個人魅力既不切實際,又會誤導人心。一步登天就如同身在芝加哥,手上拿的卻是底特律的地圖,欲速則不達。

對這項主張頗有研究的佛洛姆(Erich Fromm)曾說:

現在我們常見到一類渾渾噩噩的人,沒有自知之明,卻也不以為意。唯一認識的人,是別人眼中的自己。他們已失去溝通能力,終日言不及義、一臉偽善,見不到真情流露,除了無聊至極的感覺,早已無法感受真正的痛楚。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形容這種人:一是他們喪失了天性與個人特質,而且無可救藥,再就是基本上他們並不比芸芸眾生更高明。

人生有許多成長發展的階段,必須循序漸進,例如:幼兒先學會翻身、坐立、爬行,然後才學會走路、跑步,每一步驟均十分重要,而且需要時間,沒有一步可以省略。同樣地,人生的各個層面,小自學鋼琴,或是與同事相處,大至個人、家庭、婚姻與社會上的種種,莫不如此。

然而,在有形的事物上,我們較能接受「循序漸進」的原則,但在精神領域、人際關係,甚至個人品行上,一般人卻不見得能了解這項原則,或者即使了解,也不一定能夠認同或加以實踐。於是,難免有人想抄近路,企圖投機取巧。

相關書摘 ▶你的情感關係就是一個帳戶,值得你放入這六種存款善加經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全新修訂版)》,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史蒂芬・柯維
譯者:顧淑馨

經過近三十年時間,為什麼柯維對人類仍有影響力?為什麼「七個習慣」依舊實用?《與成功有約》高踞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長達十餘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四十種語言,全球發行超過兩千八百萬冊。在網路時代,疏離的人際關係為人詬病,但柯維呼籲,從「我們」的觀念出發,學好七個習慣,將有助於與人相處共事,甚至成為出色的領袖。

面對社群時代,如同柯維所說,只有深諳「眾人」藝術的人,才能獲得最大的機會與無限的成就。學好七個習慣,就能掌握未來競爭的優勢。置身共享經濟環境中,柯維提出集體創新的概念,讓資源重新分配再利用。藉由七個習慣,將能讓有需要的人可以較便宜的代價享用資源,資源擁有者也有合宜的機制能夠獲得回饋,激發各種新創服務誕生。

與成功有約
Photo Credit: 天下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