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感關係就是一個帳戶,值得你放入這六種存款善加經營

你的情感關係就是一個帳戶,值得你放入這六種存款善加經營
Photo Credit: CafeCredit.com@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愈是持久的關係,愈需要不斷儲蓄。如果將關係比喻為銀行的話,本文教你六種存入感情存款的方式。

當然,偶爾也會有人力無法控制的意外發生。不過,就算客觀環境不允許,我依然勉力實踐諾言,知其不可而為之,因為我重承諾。實在辦不到時,我也會詳細說明原委,請對方讓我收回承諾。

四、闡明期望

幾乎所有人際關係的問題,都源於彼此對角色與目標的認知不清,甚至相互衝突所致。所以,不論在辦公室交代工作,或在家中分配子女家務,都是愈明確愈好,以免產生誤會、失望與猜忌。

對切身相關的人,我們總會有所期待,卻誤以為不必明白相告。

以婚姻為例,夫妻雙方都期盼對方扮演某些角色,卻不開誠布公討論,有些人甚至連自己懷抱著哪些期望都不清楚。對方若不負所望,婚姻關係自然美滿,反之則否。

這種心理導致太多問題。我們總認為,關係既然如此密切,就應該有默契,殊不知,其實不然。因此,寧可慎乎始,在關係開始之初,就明確了解彼此的期待,縱使需要投入較多時間、精力,卻能省去日後不少麻煩,這是一種必要的儲蓄;否則,單純的誤會可能一發不可收拾,阻絕了溝通的管道。

坦誠相待,有時需要相當的勇氣;逃避問題,但願船到橋頭自然直,看起來輕鬆許多,但就長遠看,慎乎始還是勝過事後懊悔莫及。

五、誠懇正直

誠懇正直可贏得信任,這是一項重要存款;反之,已有的建樹也會因行為不檢而被抹煞。一個人儘管善解人意,不忽視小節、守信,又不負期望,可是行為不誠懇,就足以使情感帳戶出現赤字。

背後不道人短,是誠懇正直的最佳表現;在人後依然保持尊重之心,可以贏得信任。

假定你有與同事在背後抨擊上司的習慣,一旦彼此交惡,對方難道不會懷疑,你也在他背後蜚短流長嗎? 你在人前甜言蜜語、人後大加撻伐的習慣,他知之甚詳,如此行為能增加信任嗎?

如果有人向我發牢騷,對上司不滿,我會告訴他,基本上,我同意他的看法,但我建議一同去找主管,委婉地把問題說明白。這麼做,對方便了解,若有人在我面前批評他,我會有什麼反應。

再舉例來說,有些人為了爭取友誼,不惜揭第三者之短:「我本來不該告訴你的,但既然你我是好友,那……」背叛能夠贏得信任嗎?還是會引起戒心?這類言行,表面看來彷彿是儲蓄,事實上是支出,個人的缺點因此表露無遺。

誠懇正直其實並不難做到,只要對所有人抱持相同原則,一視同仁即可。縱使起初並非人人都能接受這種作風,因為在人後閒言閒語、臧否人物,是人的通病;不同流合汙,反而顯得格格不入。好在,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誠懇坦蕩終會贏得信任。

為人師表的我也發現,爭取學生或子女信賴的關鍵,往往繫於一人,尤其是其中最難纏的那一個。但若能以愛心與一貫的態度誠實對待此人,其他九十九人都會看在眼裡。從一個特例上,他們會知道某位師長是否值得信賴。

因此,請避免矯飾、欺騙、表裡不一,做個童叟無欺的人吧!

六、勇於道歉

向感情銀行提款時,應勇於道歉。發乎至誠的歉意,足以化敵為友,例如:

「是我不對。」

「我對你不夠尊重,十分抱歉。」

「在別人面前令你下不了台,雖然是無心之過,可是也不應該,我向你道歉。」

這種勇氣並非人人具備,只有堅定自持、深具安全感的人能夠如此。缺乏自信的人唯恐道歉會顯得軟弱,讓自己受傷害,使別人得寸進尺,還不如把過錯歸咎於人,反而更容易些。

有句名言說:弱者才會殘忍,唯強者懂得溫柔。

由衷的歉意是正數,但習以為常就會被視為言不由衷,變成負數。一般人可以容忍錯誤,因為錯誤通常是無心之過;但動機不良或企圖文過飾非,就不會獲得寬恕。

有條件的愛會造成反效果

無私的愛可以予人安全感與自信心,鼓勵個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長。由於不附帶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牽絆,被愛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體驗人生種種美好的境界。不過,無條件的付出並不代表軟弱,我們依然有原則、有限度、有是非觀念,只是無損於愛。

有條件的愛,往往會引起被愛者的反抗心理,為證明自己的獨立,不惜為反對而反對。其實這種行為更顯現出不成熟的心理,表示你仍受制於人,以敵人為生活重心,乃是生活在對方的陰影下。

我有位朋友是一所名校的校長,他為了使兒子也能擠進這所學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沒想到兒子居然拒讀,真是讓這位父親傷心不已。

就讀名校對兒子的前途大有助益,更何況那已成為家族傳統,朋友的家人連續三代都是那所名校的校友。可想而知,這位父親必定想盡力改變兒子的心意。

可是孩子卻反駁,他不願為父親讀書。在父親心目中,進入名校比兒子更重要,這種愛是有條件的。為了維護自主,他必須反抗這種安排。

無私的愛才能成就美好

幸好,朋友最後想通了。明知孩子可能違背他的意願,仍與妻子約定無條件放手,不論兒子做何抉擇,都支持到底;即使多年心血可能白費,卻也割捨得下,的確相當偉大。他們向孩子說明,一切由他決定,父母絕不干預,而且絕非故作開明。

沒想到,祛除了父母的壓力,孩子反而切實反省,發現自己其實也希望好好求學,於是仍決定申請朋友主持的這所學校。

聽到這個消息,朋友自然十分欣喜,但這個時候倒不是因為兒子最後的決定與他不謀而合,而是身為父母,當然會為子女肯上進感到欣慰,這才是無條件的愛。

前聯合國祕書長哈馬紹(Dag Hammarskjold)曾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名言:為一個人完全奉獻自己,勝過為拯救全世界而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