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產素、迷走神經、友善等看似沒關聯的東西,和「拖延」有什麼關係?

催產素、迷走神經、友善等看似沒關聯的東西,和「拖延」有什麼關係?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我們經常調整對恐懼情境的情緒反應時,就可以避免以前經歷的極度恐慌。當我們可以管理自己的感受時,就能自由決定因應方式。最後,當你能容忍內心各種感受時,就能坦然面對你拖延的任務,進而採取行動。

文:珍・博克(Jane B. Burka)、萊諾拉・袁(Lenora M. Yuen)

本書第一版提到「這世上不存在拖延基因」,根據當時的科學知識,這麼說一點也沒錯。但是一九八三年以來,神經科學領域突飛猛進,研究人員可以研究大腦的特定部位,以及各部位的個別運作和集體運作。儘管我們還是覺得世上沒有單一基因導致我們變成拖延者,不過現在我們對大腦的運行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信心十足地主張:有些生理因素的確會導致拖延的毛病。

有些是一般因素,涉及大腦長時間的運作、發展和改變,那是和拖延行為有關的間接因素。還有一些因素則是涉及特定的功能(或機能障礙),是導致拖延的直接因素。例如,如果你有某種程度的注意力缺陷、執行障礙、季節性情緒失調、憂鬱症、強迫症、慢性壓力或失眠等等,你的大腦運作可能和你的拖延緊密相關。我們會在第八章討論這些情況,在這之前,我們想先摘要整理近來神經科學的幾個「大發現」,讓大家更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了解人體這個最複雜的部位,對每個人都有幫助,你也可以運用這些知識來幫你克服拖延的毛病。

大發現之一:大腦持續在變

科學家以前認為大腦是以可預測、預定的方式發展的:有些屬性是先天的,接著大腦經過兒童期的成長,在十八歲左右達到顛峰,然後就開始走下坡。如今可以確定這種說法是錯的,研究顯示,大腦是動態成長的系統,會不斷地變化,在你過世以前持續地修正。大腦可以在一生中不斷地重組、打破舊的神經連結、建立新的神經連結,這就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我們現在知道大腦每天都在變化:你今天做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會影響明天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這是怎麼發生的?

我們的生活經驗會刺激大腦細胞(神經元),把電脈衝從一個神經元傳到另一個神經元,釋放生化訊息,促使這些神經元的數量不斷增加,彼此連結更緊密。一八八八年佛洛依德做過類似的假設,一九四九年心理學家唐諾.海伯(Donald Hebb)貼切地形容:「一起發訊的神經元,連結在一起。」你愈常做某件事,大腦對那活動的反應愈多,它會學習以更快、更好的方式還執行接到的訊號(不管那件事對你來說是好是壞)。

大腦始終在變,好處是它能激發靈活的新行為,壞處是它也會強化僵固的老毛病,這就是所謂的「可塑性的矛盾」(plastic paradox)。有一個經典比喻是形容陷入舊思維,無法自拔的情況:在遍佈新雪的山間滑雪,第一次滑下山時,有很多路線可選,你從你挑的路徑或靠近那路徑的地方滑下去愈多次,就會滑出愈多的軌跡,軌跡也會愈來愈深,到最後你會滑得很快,但軌道一成不變。在大腦中,「重複」意指我們在鋪設「心軌」,軌道一旦鋪好,就會自行運轉,愈來愈難移除。

想要戒除舊習,需要特意花心思干預那習慣,打破不斷重複的神經元網絡才行。本書的目的是要幫你增強意識,注意你拖著事情不做時在做什麼,以及拖延的原因,幫你的大腦跳脫慣性運作的窠臼。以新的方式思考你的拖延習性,並運用我們建議的方法採取行動,可以幫你打破拖延的老舊神經型態,培養準時完成任務的新型態。

大發現之二:感受很重要,即使你沒意識到

你的感受和獨一無二的你密切相關,只有你自己才能體驗你的感受。感受是意識的重要組成,當你可以用感受來引導自己,幫你做決定時,那對你而言意義重大。研究人員發現,本能反應和直覺是一種智慧。大腦的某些部分(額葉)受傷時,就失去了用情感來做睿智決策的能力。如果你失去感受的能力,就無法運用這種自我認知的重要來源來幫你生活。一個人能夠說出「感覺這是對的」或「感覺不太對勁」是很重要的。無法根據內在感受判斷對錯時,你只能理性思考決策,或是反覆思考列出優缺點的清單。你可以尋找一個「合理」的答案、「正確」的答案或「完美」的答案。但是,根據外在因素做出決定並無法讓你了解內在的感受,於是你推遲做決定,因為你無法(或害怕)詢問最重要的參謀——你內在的自我。

我們不只可以把拖延看成逃避任務,也可以把它看成逃避和那任務有關的感受。最近的神經科學發現可以幫我們更深入了解,為什麼感受那麼重要,為什麼調整感受可以幫你面對你想逃避的任務。有時你很清楚自己的感受,有時你是從身體訊號發現自己的感受,因為情緒來自於身體和感官的體驗。

你的感受可能是有意識的,例如你知道某一項任務為什麼那麼討厭:「記帳很無聊」、「我討厭花時間清理東西」、「我搞不懂代數」。不過,很多情緒是在我們無意間發生的。在如今的認知神經科學中,「意識只占大腦中很有限的一部分」,所以很多時候你無意間的感受會導致你逃避某個任務。即使你不知道你無意間發生哪些情緒,你的身體還是會有反應。

為了不再拖延,你必須忍受一些不舒服的感受,例如恐懼和焦慮。不顧恐懼勇往直前需要加倍的努力,因為恐懼是瞬間觸發的,一旦出現,就一直存在,還會在大腦中發出強烈的訊號,難以消除。恐懼的一觸即發快到令人難以想像。你摸一下自己的手臂,大腦接收到那觸感需要400~500毫秒的時間;但大腦收到恐懼只需要14毫秒!你還來不及感到恐懼以前,身體已經探測到恐懼,開始反應。等你考慮要做你一直逃避的事情時(例如打一通你一直不敢打的電話,或計算你去年的收入),你的身體已經對恐懼做出反應,難怪你會拖拖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