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食品的世紀騙局:生技產業四巨頭如何支配操弄美國管理機構的政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基改議題在台灣曾喚起一陣軒然大波,而相關的生物科技背後也潛藏了許多政治、資本的角力。此篇書摘節錄了美國相關議題的內幕與政策進程,或許能給台灣一點警惕與啟發。
文: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
生技產業如何影響政策
生物科技產業是怎麼做到的?在出現如此明顯嚴重過失的情況下,他們如何還能繼續支配操弄美國管理機構的政策?
龐大的選舉政治獻金此時發揮了影響力。生技產業的四大巨頭:孟山都、陶氏(Dow)、杜邦和諾華(現為先正達(Syngenta)),從一九九五到二〇〇〇年間,給予政治行動委員會(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PAC)政黨軟性捐款(soft money),以及大額個人捐款等,總額超過三百五十萬美元,占了共和黨政治獻金的四分之三。
一九九四年,一百八十一名國會議員聯手贊成一項要求基因改造食品須加以標示的法案。由十二位成員組成的乳用家畜與家禽委員會(Dairy Livestock and Poultry Committee)將此法案拖延到一九九四年議程的最後階段,這是一個很有效的封殺手段。羅伯・柯恩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小組前作證時說:「我調查過這十二個人,發現他們經由政治行動委員會收受了擁有乳品利益企業一共七十一萬一千美元的獻金,而且有四位成員還直接收取孟山都公司給的錢。」
一九九六年柯林頓競選連任時,孟山都公司的夏皮洛是最大額軟性捐款者的其中一人。至於夏皮洛得到的回報,便是成為總統的貿易政策與談判顧問委員會(President’s Advisory Committee for Trade Policy and Negotiations, ACTPN)成員,並在白宮國內政策審議會(Domestic Policy Review)任職一個任期。柯林頓甚至還在國情咨文中點名讚許孟山都公司。
遊說是生技產業施加影響力的另一種方式。根據責任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說法,在一九九八到二〇〇二年期間,該產業用在遊說上的資金高達一億四千三百萬美元,當中包含了負責代表整個產業遊說及宣傳的生物科技產業組織(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 BIO)。二〇〇二年六月的美聯社報導指出,BIO「代表一千家企業,擁有七十名員工,預算高達三千萬美元」。他們還列出各式各樣的敵對名單,其中還包括指控BIO「對立法施加不當影響力」的國家生命權維護會(National Right to Life Committee)在內。
「他們無所不在。」食品安全中心的法務主任喬・曼德爾森(Joe Mendelson)這麼說:「生物科技產業是一股政治力量,其影響力與日俱增。」該組織甚至在華盛頓特區播放支持生物科技的電視宣傳廣告,「明顯是衝著正在思考該議題的立法者而來」。除此之外,該產業還在五年內撥出二億五千萬美元的經費,用在讓民眾相信基因改造食品是正確的選擇。
在贏得政治上的支持這方面,人脈所扮演的角色或許比捐款、遊說和宣傳都要來得重要。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孟山都公司維持一貫的做法「與政策制定者保持密切關係,尤其是貿易協商人員」。舉例來說,前任美國商業部祕書長米奇・坎托爾(Mickey Kantor)就是孟山都執行長夏皮洛的好友。很自然地,在坎托爾當上柯林頓政府的貿易代表,強硬、時而偏好生技產業的霸凌策略,便充斥於美國在與全球其他地區進行貿易談判時的立場。「貿易談判過程中的對抗情況已然成為今日的秩序,」《紐約時報》寫道:「高階行政官員公開詆毀歐洲消費者的憂慮,說那是對於科學不了解而產生的保守想法。」
此種心態一直存在著。二〇〇三年三月,議會發言人哈斯特猛烈抨擊歐盟面對GMO時「過度保守的歧視性貿易政策」,這位發言人稱其為「源自於恐懼與臆測的非關稅障礙,而不是基於科學的角度」。
離開政府單位後,米奇・坎托爾成為孟山都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威廉・拉克爾蕭斯(William Ruckelshaus)是另一位具有官方背景的董事,曾經擔任EPA的主管職務。《環球郵報》將孟山都公司描述成「柯林頓政府官員的養老院」。
還有另一位前任的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雇員琳達・費雪(Linda Fisher),先是進入孟山都擔任政府與公共事務部門副總裁,後來又回鍋EPA成為副署長。孟山都公司的前任生物科技研究員莉迪亞・瓦楚德(Lidia Watrud),也加入了EPA的環境影響實驗室(Environmental Effects Laboratory)。
在FDA裡,由兩位前孟山都公司的員工與麥可・泰勒一起核准通過孟山都的基因改造牛科生長激素,不過沒有其他工業化國家認定那對牛隻或飲用牛乳者而言是安全的。順便一提,泰勒是艾爾・高爾的妻子蒂珀・高爾(Tipper Gore)的表親。消費者團體「可能任務」(Mission Possible)的貝蒂・馬丁尼(Betty Martini)說:「食品藥物管理局現在與生技產業的關係非常密切,簡直可以視為是他們的華盛頓分支辦公室。」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