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把中國納入東亞脈絡,3張圖看懂社會「新課綱」改了什麼?

除了把中國納入東亞脈絡,3張圖看懂社會「新課綱」改了什麼?
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李修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比起舊課綱,新的社會課綱更強調軟性議題,例如族群、文化、公民參與,而非著重硬梆梆的經濟、產業、國家規範。

2015年,行政院公布研擬已久的「十二年國民教育計畫」,同時也將推出搭配的全新課綱。2016年10月,普通高中其他科目課綱草案都已經完成,但普通高中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卻因為2014年課綱微調的爭議,直到今年7月3日才公布。

新版的高中社會領域課綱,同樣分為「歷史」「地理」和「公民與社會」三科,但除了每科每年2學分,三年三科總共18學分的必修,另外還有24學分的選修。(舊課綱是24學分必修,社會組學生有18學分不能選的「假選修」)此外,三科都在課綱中安排了「探究活動」,希望能引導學生討論、研究。

這份新版社會課綱將跟著十二年國教在2019年上路,被稱為108課綱(以下簡稱「新課綱」)。而在此之前,高中生所使用的歷史科課綱是2012年施的101課綱,公民與社會科跟地理科使用的則是2010實施的99課綱(101課綱跟99課綱以下簡稱「舊課綱」)。

一、社會領域的「新課綱」跟「舊課綱」差在哪?

歷史新就課綱比較

舊課綱的歷史科編排方式,是按照年代或朝代的順序排,比如中國史分成「先秦時代」「秦漢至隋唐」「宋、元、明與盛清」等。

新課綱則用主題式的方式分單元,比如中國相關主題有4個單元:「中國與東亞的交會」「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現代化的歷程」。

地理課綱比較

舊課綱的台灣地理,把農業(2堂)、工商業(3堂)分成不同單元。但多元文化的部分,只在「台灣的位置及環境特色」這個單元稍微提到。

新課綱則把所有的產業都融入「台灣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聯」一個單元(1堂),多元文化部分則分成「台灣的原住民與多元文化」「台灣的移民社會與多元文化」兩個單元。

公民課綱比較

舊課綱多用肯定句,對高中生的定義也是「未來的公民」,例如「 準備成為公民」「對成為成年公民的期待」。

新課綱的條目全都是疑問句,認為高中生已經可以開始討論、參與社會,例如「公民身分如何演變?為什麼從特定群體,漸次擴張至普遍性身分? 」

比起舊課綱,新的社會領域課綱更強調軟性議題,例如族群、文化、公民參與,而非著重硬梆梆的經濟、產業、國家規範。

跟舊課綱比起來,三個科目的新課綱普遍都比較重視多元文化,尤其是原住民的主體性。歷史課綱建議與學生討論「『誰』來分類原住民各族?適切與否?」,也提醒要「關注平埔族復振運動」。而台灣地理的四個條目中,就有兩條關於多元文化:「台灣的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台灣的移民社會與多元文化」。公民也討論到「為什麼多元身分身分認同的建構、肯認與保障,和國家政策關係密切?」

其中歷史科跟地理科,都在第一單元增加了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導論。歷史科一開始便跟學生討論,「是哪些人書寫的歷史定義了我們?」告訴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樣的歷史事件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地理則增加3-4節的「研究觀點與研究方法」,內容包含「研究問題的發想」「資料的整理、分析」,重視務實的研究技能。

此外三個科目中都有「探究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討論針對一些議題作比較聚焦的討論。

比如公民科「社會安全」單元的探究活動就討論到「全民健保如何能確保國民享有合理的醫療資源,但又能避免資源濫用?」而歷史科則規劃「台灣歷史現場的探索與展演」,鼓勵教師帶學生進行歷史踏查。地理科的「探究活動」雖然比較籠統,但地理科另外在課程間穿插「田野實查」得活動,也讓學生有「親自動手做」的機會。

此外,地理科跟歷史科舊課綱裡比例很高的中國部分,在新課綱中被包含在「東亞圈」內討論。

二、社會新課綱「如何審定」?

2014年社會領域課綱微調爭議時,有批評者認為,審議課綱的程序有很大問題。2005年,教育部就為了修訂課綱組成「歷史學科中心」,主要由在教學現場的歷史老師組成,能提供「實戰經驗」。但課綱微調時,不僅沒有現場老師參加,教育部還以「擔心書商向委員施加壓力」為理由,拒絕提供委員名單,也不願公開審議紀錄。

這次新課綱的審議過程則比較開放,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研修Q&A》,這次研修小組,由68人組成,包括:

  • 課程研發機構代表或課程研究發展會及其相關代表:5名
  • 學者專家代表:29名
  • 中小學學校教育人員代表:30名
  • 社會團體代表:4名

而人員的名稱跟開會紀錄,全部都公開在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的「各領綱研修小組大會」專區

此外,一個課綱,需要經過研修小組、課程研究發展委員會(課發會)、課程審議會,最後經過教育部公告,才能正式實施。而7月3日通過的只是草案,接下來還會有22個縣市的實體公聽會線上網路論壇可以讓大眾提供意見。

課綱出生過程

三、社會新課綱的「選修」在教什麼?

除了18學分的必修,新課綱也安排了24學分的選修,地理、歷史、公民三科,各兩門課,此外,每科都有一門鼓勵跨領域討論、思辨的「探究與實作」。

  • 歷史──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3學分)

這門課分成三個小主題。族群方面,細數原住民運動的始末,甚至反思現代國家應該扮演的角色,也會討論移民社會的形成與認同、殖民與反殖民運動。性別方面,討論傳統的的性別角色,帶出性別平等運動的發展。國家方面,則從戰爭的創傷延伸到現代的國家暴力,進而反思轉型正義。

  • 歷史──藝術、科技與環境的歷史(3學分)

藝術方面,會從中西方的傳統藝術,介紹到現代藝術,此外,也會討論戲劇、文學等隱身流行文化、民俗節慶中的藝術。科技方面,會講述傳統多元的醫療形式(例如中醫、巫醫、傳統藥草學等),還有媒體的發展、交通的發展,以及能源的發展。環境方面,將討論農業技術的演進如何影響人類生活,另外也會提到環境變遷與消失的文明,最後引導到環境永續議題。

  • 地理──空間資訊科技(3學分)

從空間的概念,講述到空間資訊的獲得、處理與運用,例如,空間資訊如何協助人道救援,之後提及地理媒體的反思,比如類似google街景地圖這樣的地理媒體是否侵害了隱私權。最後,安排空間資訊的實際操作,例如,以網路地圖為平台讓學生共同規劃學校空間。

  • 地理──社會環境議題(3學分)

社會環境議題主要圍繞著「永續發展」分成三個主題:「環境變遷」「資源與能源」「人口與糧食」。環境變遷方面會提到極端氣候、土地退化等,並討論如何因應。資源與能源方面會介紹化石能源、核能、水資源、海洋資源,並討論如何尋找乾淨又安全的替代能源。人口議題會討論人口的移動、人口結構問題,糧食方面則會討論到基因改造食物等糧食爭議。

  • 公民──現代社會與經濟(3學分)

分成「社會不平等與社會運動」「景氣波動與經濟成長」兩大主題。前者會討論什麼是階層化,又有哪些因素可能形成階級流動,並細數台灣重要的社會運動,以及社會運動造成的影響。後者則會討論到物價膨脹、薪資與勞動市場、景氣波動與失業、利率、貨幣政策等。

  • 公民──民主政治與法律(3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