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命運》——新人類與數據主義的預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人類大命運》一書預言了新人類與數據主義的出現,這將為社會帶來什麼啟示?
這本書是之前介紹過的《人類大歷史》的續集,它嘗試探討人類(或精準地説是智人,因爲其他人種已經被我們消滅或者同化了)未來的發展路向以及我們該如何思考與應對。在他講述未來的展望時,他用着一種旁觀者、非道德批判的角度去看人們的演化過程,以及在經濟和科技繼續發展之後人類可能的演化和淘汰進程,在論述時相當直白震撼,讓人的思緒在讀後不能輕易平復。
「你們想想你們是如何對待你認爲比你低一級的生物,你們就會知道將來强化了的人類會如何對待你。」
當人類認為解決三大問題並非不可能
書中提出人類以往面對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和戰爭都在二十世紀中葉至二十一世紀逐漸受控,從過往「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轉化為「可應付的挑戰」。作者提出現在的人類在面對上述三大問題時,不會在怪罪或者臣服於一些不可控的話語,如說這些災難是神的旨意或者犬儒地認爲這就是世界的常態;他們反而會認爲是某個人、某個制度出了問題,認爲人們只要努力就能找到一個辦法去將這些問題解決。
作者舉出例子說:「這是史上首見,因營養過剩而死亡的人數超越營養不良;因年老而死亡的人數超越傳染病死亡;自殺身亡的人數甚至超越被士兵、恐怖分子和犯罪份子殺害人數的總和……平均來説,人類死於乾旱、伊波拉病毒或者恐怖組織攻擊的可能性,還不及死於暴飲暴食麥當勞」。

然而當人類仿佛靠合作解決了上述大問題後,正所謂飽暖思淫欲,人們又有了新的欲望和急需解決的難題:一是「不死」、二是「快樂」和最後是「得到神性」。他認爲正正是過去三百年來所提倡的以人爲本的人文主義會驅使人類需求和嘗試解決這三項新的大問題,而同時亦會吊詭地將以智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推向終局,新人類將會重新瞭解和定義這個全新的世界。
他在書中說:「歷史學家研究過去,不是爲了要重複過去,而是爲了從中解放……我們每個人都出生於某個特定的歷史現實,受特定的規範和價值觀控制……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現實是理所當然,認爲這一切誠屬自然、無可避免……但我們忘了世界是由一連串的意外事件所創造……『過去』從祖先的墳墓裏伸出冰冷的手,捏住我們的脖子,要我們只能看向某個未來的方向……於是以爲這就是自然,以爲這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嘗試掙脫,很少想象自己還有其他未來。」
新人類的出現
正正如此,當他在探討未來時,不時會提出過往之事以資論證。其中一個頗爲有趣或者讓人驚恐的主張就是人體運作、思維與電腦中的演算法(Algorithm)無異,只要我們掌握到足夠多的數據,我們就有能力透過科學、生化的方式去扭轉死亡、衰老或者讓人感到無比的快樂,得到與電腦數據結合的能力。更甚者,他還提出將來也許這些電腦的演算法,會成爲繼有限公司之後一個只存在於人類想象但卻有現實影響力的互為主體的實體。他認爲如此的想法將會打破過往三百年間,有關人作爲一個不可分割的個體、人權、自由主義的想象。既然如此,新的意義、故事又是什麽呢?
他認爲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間,超越智人的新人類會出現,而這些新人類會讓現在人類所有的制度、道德觀失去意義,就如在法老時代生活的人不會瞭解現代人在沒有法老的情況下亦能安穩生活、擁有意義的情景。而我們這些尚未進化的人類亦不會明白演化後的人理解世界的方法。例如他推論:「在二十世紀,因爲窮人有軍事和經濟價值,精英階層必須解決窮人的問題;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精英階層最有效(雖然十分無情)的策略,很可能是乾脆切斷百無一用的窮人車廂,讓頭等車廂繼續前進。」
而他直白震撼的論述還不只在那裏。
數據主義的威力
我們也許會因爲分享數據的便利逐漸讓這些演算法變得比自己更認識自我,讓他們逐漸成爲對我們生活發號施令的「物種」。試想想,你在Google搜尋日本旅游的資訊時,你Facebook的廣告多半是什麽呢?
他認爲也許未來一個新的宗教或意識形態會出現——數據主義。在這個數據主義的看法下,人類其實是演算法或數據的一種,而社會組成方式的不同是數據處理方式的相異,社會制度的高低之分就是在於處理這些數據的效率之別。
看到這裏,我早已被他上一本書開了眼界的腦袋再一次被震撼到。變幻原是永恆,我們究竟在這個意義之網不斷被拆又不斷被重建、被重新詮釋的過程中如何自處,在面對科技所帶來的社會變革中如何自省,這就是此書帶給我深切的思考。
延伸:[書評#02]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 – 想象力的重要性
其他相關文章: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辨法論政。
責任編輯:周雪君
核稿編輯:王陽翎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