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人能當賈伯斯和貝佐斯,但是最聰明的人不會一直贏,你需要的是「執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比賈伯斯與貝佐斯的人格特質以及經營風格,我發現有許多相異及相同之處,特別是對於有志創業的人來說,值得仔細參考,選擇應用。
最近讀了一本書《什麼都能賣!貝佐斯如何締造亞馬遜傳奇》這本書,過程中不斷浮現出讀《賈伯斯傳》時熟悉的場景,這兩位公認的天才創業家,不僅主持的公司在科技領域中攻城掠地,傲視群雄,所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也持續帶給世人驚奇,並且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對比他們的人格特質以及經營風格,我發現有許多相異及相同之處,特別是對於有志創業的人來說,值得仔細參考,選擇應用。
先從成長背景來說,賈伯斯與貝佐斯恰巧都是「幸運的孤雛」,他們雖都經歷生父離開的憾事,但也都得到養父疼愛,並獲得不少正面的影響,包括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動手做的熱情,以及對事物的專注度。兩人從小都是資優生,十分爭強好勝,也很早就有商業頭腦,敢於衝撞傳統體制,屬於反骨型的人才,而父母家庭也都提供了寬容的環境,幫助他們塑造後來能大膽嘗試,勇於創新的特質。
我也發現這兩位創業家,其實在公司裡都是「暴君」,批評下屬常不留情面,還經常暴躁到失控,雖然貝佐斯喜歡大笑(是他的招牌特色),但他在公司真的多數人都畏懼他,甚至聽到他的笑聲還會皮皮剉。有人評論這種極端的性格可能是「被遺棄」的潛意識心態,高度的不安全感會驅使他們不斷追求完美及成就,但對人的信任程度也可能比較低。
賈伯斯與貝佐斯都擁有強烈的個人魅力,以及絕佳的說服能力,配合他們對己見的堅持,經常不達目的不會停止,甚至需要操弄(Manipulate)人性,在《賈伯斯傳》中,這個特質叫做「現實扭曲力場」(照他的規則來)。這樣的場景,常見在公司內部對於產品服務設計的決策,也常發生在對外部合作夥伴的要求配合上。
舉例來說,賈伯斯在創建數位音樂平台iTunes的時候,走遍國際唱片大廠(還有知名藝人),威脅利誘這些音樂界的巨頭,接受革命性的科技趨勢以及販賣模式(每首單曲0.99美元),連頭號對手Sony也臣服旗下;貝佐斯在推廣Kindle電子書時,也必須說服大多數的出版大老相信,他提出來的9.99平裝書,是未來不可擋的趨勢,即使叫苦連天也要接受。甚至當Amazon面對Apple聯合出版界以代理模式加以抗衡的時候,還能軟硬兼施,加上法庭攻防,維持他書籍零售的霸主之位。
對於創業者的啟示
「執著」幾乎是一種區分「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最重要特質,「天才」加上執著經常就是奇蹟的誕生因素。不過若你不是天才,也不需要喪志,因為最聰明的人不總是會贏,你所需要的是堅持熱愛,強化自己說服的能力,並且不斷突破困難。
在創業的過程中兩人稍有不同,賈伯斯憑藉比較強的熱情與衝勁,在大學還沒畢業就輟學創業,他深愛人文與藝術,常在決策時展現更多的感性及直覺。貝佐斯則比較理性與規範,他完成普林斯頓的學業後,在華爾街磨練了好一陣子,有了不錯的商業實戰經驗,還經過仔細盤算,才建立了亞馬遜(當初他評估網路商店可以賣的數十種商品,才選擇圖書當作起點,是考量圖書的標準化以及容易寄送)。
這兩種創業的範例其實都算典型,從後續的發展上,我們就看到賈伯斯因為比較缺乏職場的歷練,所以在待人及管理上缺失比較多,並且跌了一大跤,後來東山再起後才成熟許多;貝佐斯就比較沒有讓這種致命的失誤發生,即使仍然面臨許多內外的商業挑戰,他也還一直能主導全局,相信創業之前較為豐富的經歷確實有所幫助。
Apple早期發展就獲致成功,連續有令人驚豔的產品問世,搭配大膽創新的行銷手法,一直是媒體及投資界的寵兒。而Amazon雖然在 Web 1.0的早期也有不錯的成績(網路書籍,DVD等),但是創立的前十年其實是跌跌撞撞,不僅內部的運作與管理十分紛亂(每年處理聖誕節旺季的出貨混亂令人咋舌),外部的投資單位也常不看好他們,因此貝佐斯在面對的管理考驗也更多,其中人才的管理是一大重點。
舉例來說,為了打造高效率,過去未有可處理龐大多樣的商品配送中心及資訊系統,貝佐斯不斷從業界(Walmart、Fedex、Microsoft等)招募人才,甚至三顧茅廬,才能吸引這些優秀的人到不算熱門的西雅圖上班。在堅信A咖團隊的信念上,貝佐斯與賈伯斯是相同的,他們都願意提供一個國際級的舞台,讓有能力的人來表現,同時不斷鞭策他們,刺激他們突破極限,以建造了不起的工藝或商業成就。
對於創業者的啟示
優秀團隊以及領導風格的建立,是一家新創公司要獲致早期成功的重要關鍵,A咖吸引A咖的效應特別凸顯在腦力密集的高科技業中。作為一個創業者,要嘛能像這兩位主角般天才強勢,要嘛就必須特別禮賢下士,給予招募來的人才足夠的空間來展現才華,運用團隊力量來打仗,才不會一個人累死。
Apple和Amazon企業的本質雖然不同(一家偏重實體產品,一家偏重虛擬服務),但對於客戶/使用者體驗的重視,以及對於創新的不斷追求,則都是深植在他們的企業文化中,當然兩位領導者的意志與理念都貫穿其中。

Photo Credit: Ben Stanfield @ Flickr CC BY SA 2.0
大家都知道賈伯斯對於細節的苛求,有時到了偏執的地步(例如麥金塔電腦的包裝,據說改了超過50次)。而貝佐斯對於客戶經驗的要求,也不惶多讓(例如有一次客戶收到情趣商品的自動推薦廣告尷尬而客訴,貝佐斯立刻下令砍掉這個能令公司帶來許多額外營收的「聰明」功能)。這許多的嚴格的準則,經常帶給公司員工極大的壓力,但也直接型塑了兩家公司客戶至上的品牌文化。
另外,Apple致力於垂直整合軟硬體及服務,以創造最佳的客戶體驗,在Amazon的電子書(Kindle)服務上,也看到類似的影子。如上所述,在跨領域的整合上,這兩家公司也經常挾著科技的創新,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顛覆多個傳統產業的遊戲規則,不管是音樂界、出版界、或是零售業,都不得不面對這兩隻科技巨獸,被他們強牽地往前走。產業裡面有許多公司因此關閉或轉型,但是廣大的消費大眾成為受惠者,享受到十分優質的產品及服務,改變了生活的風貌。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