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英語綿延不絕,「敦克爾克」一詞將被人們以崇敬之心永遠傳誦

只要英語綿延不絕,「敦克爾克」一詞將被人們以崇敬之心永遠傳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九四○年五月,一場史上最大的撤退行動扭轉了二次大戰的未來。英法盟軍在戰線已崩潰到法國海岸線時,面臨德軍的轟炸,九天之內,英法軍艦與民船一同將四十萬大軍帶過英吉利海峽,他們是僅存的、受過訓練的部隊。不久之後,則成為了盟軍反攻歐陸的主力菁英。

夏塔克隨著人潮往西前進。開頭幾英里車行順暢,但是路途漸漸成了一場夢魘。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在烈日下傾巢而出。他們之前讓英國縱隊毫無阻礙地深入比利時境內,但是回程就另當別論了。斯圖卡的機身和炸彈都安裝了玩具哨子(德國人稱之為「耶利哥的號角」),在大肆屠殺與恫嚇之際發出刺耳的尖嘯聲。他們俯衝後回升,沿著車頂低空飛行,拿機槍瘋狂掃射。

又熱又悶的空氣瀰漫著硝煙和燃燒橡膠的氣味;車輛速度越來越慢,終至變成了爬行。哭泣的難民蜂擁而來,夾雜在茫然失措的部隊當中。路邊橫七豎八地堆滿了廢棄的手推車、腳踏車、嬰兒車和被焚毀的私家汽車。

車潮最後終於完全停滯不前。夏塔克的乘客發現用走的還比較快,決定棄他而去。沒多久,他便孤零零坐在這輛停轉的卡車裡。他爬上車頂,但是看不到任何出路。後方的車龍跟前方一樣長,而馬路兩旁的深溝則排除了越野脫逃的機會。在這個熾熱而硝煙滾滾的五月下午,他只能陷在這個地方,動彈不得。他從來沒有如此孤獨與無助。以前總會有人來下命令,現在沒有半個人了。

相關書摘 ▶敦克爾克大行動:在西面防線的「直布羅陀」,這支部隊強力阻擋德軍六個師追擊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敦克爾克大行動》,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華特・勞德(Walter Lord)
譯者:黃佳瑜

一九四〇年五月,一場史上最大的撤退行動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未來。英法盟軍在比利時投降、戰線已崩潰到法國海岸線,在最艱難之時,「發電機行動」啟動了。面臨德軍的炮擊與轟炸,九天之內,英法軍艦與民船一同將四十萬的軍隊帶過英吉利海峽,他們是僅存的、受過訓練的部隊。不久之後,則成為了盟軍反攻歐陸的主力菁英。

邱吉爾在國會演說中,將之稱為「解救的奇蹟」。樸茨茅斯海軍上將威廉.詹姆斯爵士(William James)寫信給海軍同僚時,只能「感謝上帝賜予敦克爾克的奇蹟」。參謀長波納爾將軍在日記中更寫道,「敦克爾克撤退行動無疑是一場奇蹟。」——除了「奇蹟」二字,再沒有方法可以形容如此出乎預料、難以解釋的命運逆轉。

在不帶個人色彩的現代戰爭中,一般百姓很難有機會做出直接貢獻。而在敦克爾克,尋常百姓確實搭乘小船,前往海峽對岸營救士兵。這史無前例的救援行動激勵了英國民眾,讓他們對這場戰爭萌生出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最重要的是,他們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戰後著名歷史研究者華特.勞德,為了還原這場戰爭的全貌,走遍世界各地、親身訪談戰爭雙方上百名軍官、士兵、百姓,蒐羅各種戰爭記錄、圖書館文獻、舊報紙、日記等,提出了當代觀看敦克爾克的新視野,於美國出版後三十年暢銷不墜,成為描寫敦克爾克的經典傑作之一。

《敦克爾克大行動》立體書封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