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空服員說話術:面對正在氣頭上的人,不要說「因為○○造成您的不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時的NG Word是「因為今天有參加校外教學的乘客,造成您的不便」等,這類把責任推給其他乘客的說法。要接納怒氣,而不是歸咎於人,否則很可能導致其他乘客不快。
文:加藤茜
NG Word:「因為○○造成您的不便。」
經常搭乘飛機的商務人士,就座後各有其獨特的習慣與特色。
機內座位的空間有限,有人收好手提行李後,會立刻放下桌子、打開筆記型電腦,將資料插在座椅扶手旁當作隔板,以確保自己的私人空間,然後默默地處理自己的工作。
也有人桌上擺的是平版電腦,然後接上耳機,放鬆心情觀賞外國影集。
站在空服員的立場,我們會盡可能不去打擾這類乘客,小心翼翼地維持適度的距離感。
上茶水時,如果乘客的桌面有些用餐後的垃圾等,考慮到讓對方有大一點的使用空間,空服員便會詢問:「我幫您一起收走好嗎?」
此外,要把事情一次處理完畢,以減少打擾乘客的次數。不只是在機內,對散發出「不想被人攀談」感覺的乘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談話次數。
就像我們聽到有人好心地想幫忙分擔工作或出主意時,有時會欣喜,但有時也會覺得礙事,希望別人不要插手。
因應個別情況保持距離,也是一種體貼。
吵鬧的校外教學學生 vs. 生氣的商務旅客
這是在某次飛行中發生的事。有位商務旅客一直讓我無法放心,因為我在登機口與他打招呼時,他顯得非常緊繃。
那天正好有一群校外教學的學生團體搭乘飛機。由於是早晨的班機,客艙內混雜著要去工作的商務人士和神情興奮的學生們。
在這當中,坐在學生附近的那位乘客皺起眉頭,以極不痛快的神色,檢查著手提包內的物品。
我猜想那位乘客大概從在機場候機室看到學生團體,就已經覺得受不了。
可以的話,他不想坐在學生附近,說不定曾向地勤人員要求換座位,卻得到「訂位客滿,礙難更換」的答覆。
煩躁的情緒已累積在心裡,才會讓他處於「發怒準備完成」的狀態下登機。
在這種狀況下,要思考的不是如果乘客發火該怎麼處理,而是前味、中味、餘味的三種感受。
比方說,我們要去餐廳吃飯,通常會先打聽那家店過去的風評,心想「應該會很好吃,真期待」,這就是「前味」。
一旦去品嘗了,覺得「真的很好吃」,便是「中味」。
離開餐廳時,意外收到店家贈送的小禮物,感覺更是愉快,這就是「餘味」。
如果這三種感受全部照顧到,客人對餐廳的印象一定會大不相同。
善加利用前味、中味、餘味的方法
面對乘客可能對校外教學的學生們感到生氣的情況,首先我在那位旅客進入機內時向他打招呼,告訴他「我是今天負責為乘客服務的加藤。有需要幫忙的話,請叫我一聲」。
主動發出「我們很在乎您」的信號作為前味,可稍微牽制已達到頂點的怒氣。
不料,過了一會兒,那位乘客就按鈴把我找去。
「學生們的規矩很差」、「吵得我靜不下來」、「為什麼允許校外教學的學生搭乘」、「團體採用包機不就行了」,此時乘客「對我」說了這些話。
這種時刻,如果乘客不知道可以對哪一位空服員抱怨,怒火會更加猛烈。因為我先前和他打過招呼,所以他的怒火已被適度壓制。
接著是與正在氣頭上的客人接觸的中味部分。這時的NG Word是「因為今天有參加校外教學的乘客,造成您的不便」等,這類把責任推給其他乘客的說法。
要接納怒氣,而不是歸咎於人,否則很可能導致其他乘客不快。
再者,客機是大眾運輸工具,理所當然有各式各樣的乘客。
對航空公司來說,散客和團體客都很重要。我稍微透露一點內幕,若換算單價,校外教學的學生們,一年多前就向航空公司預約了機票,幾乎用原價購買,可說是非常寶貴的客人。
話雖如此,即使對質疑航空公司「為什麼允許校外教學的學生們搭乘客機」的憤怒乘客講道理,告訴他「對航空公司來說,不論個人或團體,都是我們很珍惜的客人」也沒有用。
這時應當接納客人的憤怒和不快。
「○○先生,讓您感到不愉快,非常抱歉。」
讓我們貼近客人的感受,而不是講道理。
當然,如果可以換到其他座位,就會建議乘客更換,但因為那天的班機客滿,我只能加句體貼的話:
「有沒有其他讓您在意的地方呢?」
讓對方有機會發洩心裡積壓的不滿情緒。之後,我和另一位空服員去拜託校外教學的學生們「能不能稍微考慮一下四周的人?」
商務旅客也因為我們接納他的憤怒並付諸行動,而重新調整心情。
重點是要把和學生團體共乘這件事情,與憤怒的情緒切割開來處理。
抵達目的地後,我們將寫著「感謝您寶貴的意見,今後我們會盡全力改善」的字條,連同糖果一起交給那位發怒的商務旅客。
這是工作指導手冊以外的舉動,因為我希望讓乘客對這趟飛行多少留下一些好印象。
在那之後,這位乘客捎來一封信,提到在飛行中,空服員接納了自己的憤怒,並採取適當的作為,下飛機時還收到字條,因此心情豁然開朗,讓他想再次搭乘全日空,這件事也成了我寶貴的經驗之一。
Point神奇話術
「讓您感到不愉快,非常抱歉。」
「今後我們會盡全力改善。」
相關書摘 ►加冰不加冰?年輕空服員集體「不聽話」,幫資深座艙長上了寶貴的一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用「空服員說話法」輕鬆搞定各種人:如何把「不中聽」的話也說得動聽?讓客戶稱讚、主管認同、同事主動配合你》,核果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加藤茜
譯者:鍾嘉惠
- 明明有約,下班時卻被主管叫住,該如何表達才能脫身?
- 部門同事某個環節有誤,想請對方重做時,怎麼說才能讓他主動配合?
- 公司裡兩組人馬立場不同,負責整合團隊推動專案的你,該怎麼化解干戈?
- 當客戶態度保守不願躁進,面對業績壓力的你,該如何讓對方積極下單?
- 約會不慎撞期,想請其中一方更改時間,如何避免讓對方不快?
每天,我們都必須面對許多不得不「當壞人」的場面,總是糾結在種種「難以啟齒」的時刻。除了擔心踩到別人的地雷而默默隱忍,其實更常發生的是事到臨頭、被逼到不得不去處理。與客戶的交涉直接影響業績、和同事意見不同導致進度落後、主管不下決定而無所適從……這些情況屢見不鮮。
本書作者是日本全日空公司資深的傳奇空服員,除了專門服務VIP客戶,也肩負培訓新人的任務,她擅長在面對客訴、紛爭時,不僅優雅地化解糾紛,還提升對方對自己與航空公司的好感度。她在本書分享這是怎麼做到的?以及這種說話技巧,要如何運用在生活與職場上?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