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對抗少子化,打造「社區型公托家園」是正確方向,只怕錢沒花在刀口上

對抗少子化,打造「社區型公托家園」是正確方向,只怕錢沒花在刀口上
示意圖。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少子化的警鐘再度響起,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公共托育始終供不應求。近日,由民間團體倡議,衛生福利部甫研擬完成「公共托育計畫」終於推出,但細看計畫內容,不僅計畫設定目標過低,相關經費比例更是令人費解,實在讓人懷疑這樣到底能發揮多少成效,又能幫助解決多少托育問題。

文:吳也民、彭盛韶(時代力量智庫)、李兆立(時代力量發言人)、陳志明(時代力量新北黨部執行長)

正確的方向 蹣跚的步伐

台灣少子化的警鐘再度響起!日前行政院主計處發布國情統計通報,2016年國內嬰兒出生數計20.8萬名,較2015年減少2.6%。到了今年情勢更加嚴峻,1至5月平均每月每月新生兒僅1.5萬,推算2017年將低於20萬名。為何願意生育的年輕人變少了,相關討論早已汗牛充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公共托育始終供不應求。

近日,由民間團體倡議,衛生福利部甫研擬完成「公共托育計畫」終於推出,更出現在前瞻計畫「因應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的項目中。政府願意跨出這一步值得肯定,但細看計畫內容,不僅計畫設定目標過低,相關經費比例更是令人費解,實在讓人懷疑這樣到底能發揮多少成效,又能幫助解決多少托育問題。

煙火式的政策:統計表上好看,絕大多數民眾用不到

事實上,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協助托育的措施正在實施,但對年輕父母而言要不是無感,就是根本看得到吃不到,因此被學者專家戲稱為「煙火式政策」。以今年7月7日甫結束的新北市公共托嬰中心的抽籤為例,共有3,435名幼兒登記,但僅釋出69名空位,中籤率約為2%。而即便過去一年來新北市的公共托嬰中心已提升核准收托數至約2,800名嬰兒,對於新北市近十萬名零至兩歲幼童來說,還是只有不到3%的孩子能夠進到公托中心。

這些幸運抽到公托「樂透」的家長,每個月能夠用約9,000元的月費,使用公托中心的日間照顧服務;而被迫得要找私立托嬰中心的家長,每月須承擔約17,000至18,000元價位,每月花費多付出近萬元,相對剝奪感非常強烈。這樣的情況不僅是新北家長,更是全國的年輕家長都要面臨的困境。

年輕世代育兒困境:托育服務負擔沈重

為什麼抽不到公托這麼嚴重?因為對於一對雙薪夫妻而言,除了看得到抽不到的公托之外,一個小孩的托育服務就要花去兩到三成的收入。依據行政院主計處2016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統計,台灣25至44歲青年中,最多受雇者每月工作收入所得落在25,000至35,000元之間。假設雙薪夫妻分別領取25至44歲的平均每月收入36,529元,扣掉約16%的非消費性支出(如房貸利息、所得稅、勞健保費等)後,兩人合計每月可支配所得約為61,368元,與2015年行政院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中,不分年齡的夫婦家戶(每月可支配所得60,372元)相當。

受僱者每月主要工作收入
Photo Credit: 時代力量

進一步比對主計處2016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三歲以下子女每月在「私立幼兒園或托嬰中心」及「保母」的花費約是每月16,724及16,479 元,相當於約27%的每月可支配所得;就算申請衛福部每月的3,000元托育費用補助,負擔仍佔可支配所得逾兩成。也就是說,在家中沒有任何吃喝玩樂、還沒買尿布奶粉、不付任何房租和其他花費的情況下,每個月就要花這一筆大錢在提供小孩托育服務上,負擔如此沈重,少子化成為必然結果。

托育費用
Photo Credit: 時代力量

社區型公托家園:平價、可迅速普及的服務

此外由於托育負擔沈重,年輕夫妻中便容易陷入離職顧小孩、就業中斷、重回職場難度提高、收入減少的循環,具體而微地凸顯了少子化危機的廣泛影響,及提高公共托育服務普及度的重要性。歐盟早在十多年前就呼籲會員國,零到兩歲托育普及度(包含托嬰中心、保母)應達33%;德國零到兩歲托育普及度更在2006到2014的八年間從13.6%成長到32.3%,而台灣目前的托育服務普及率則僅10%。

在探討少子化的解方時,部分意見認為應廣設公托機構以降低家長的托育負擔,然而僅著眼於家長負擔尚不足夠,更應該考量政府推動幼托公共化的成本效益。實際上,開辦機構型公私協力托嬰中心的成本動輒千萬,每年更需要百萬的營運費用,但每座至多也僅能收托約70名幼童。硬體設施、空間限制使機構中心難以迅速普及,且大多集中在都會區。此外,機構型中心由於幼童群聚,易發生交叉感染,而個案量多服務也難特別針對需求設計。

公辦機構式托育
Photo Credit: 時代力量

相較之下,台北市政府開始試辦、衛福部研議推動的社區型公共托育家園,則可以就近盤點社區、學校的閒置空間,提供較為普及易達、符合社區成員需求的托育服務。由於硬體需求較機構型低,政府需投入資源更少,而在收費方面,若能配合法規,提高托育人員對幼兒的照顧比率至3:10或4:12的比率,則平均每名家長的負擔可較居家型托育人員低,但每名保母的所得卻可望提高,同時也因為照顧幼童數較機構型少,更能提高服務品質。

社區型公托
Photo Credit: 時代力量

前瞻計畫:錢該花在刀口上

前瞻計畫中衛福部提出「建構零到兩歲兒童社區公共托育計畫」,即包括了「推動社區公共托育家園」、「佈建托育資源中心」、「增修或改善區域型家庭(社會)福利服務中心」、以及「提供育兒百寶箱」,政策大方向值得肯定,然而細究其特別預算之分配及預期目標,卻仍有缺憾。

缺憾之一是預算之分配。在硬體建置最為彈性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上僅規劃4.44億元,卻安排6億元來提供63萬套「育兒百寶箱」,平均每套不到千元,但卻佔去五項子計畫中最多預算。雖說實物補助並無不可,但對於新手家長而言,光是添購、佈置新生兒的設備及器具,輕易便要花上數萬元——對比之下,一次性且不足千元的百寶箱,相對於解決少子化困境顯得無關宏旨,也脫離前瞻計畫應完善基礎設施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