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頭食品、不沾鍋、瓶裝水…10種你真的可以丟掉的有毒日用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餿水油、塑化劑、毒澱粉、雙酚A,還有甚麼物品是安全無虞的?先來看看以下10種不該買商品吧,或許能幫你理出點頭緒。
餿水油、塑化劑、毒澱粉、雙酚A,還有甚麼物品是安全無虞的?如果你正在煩惱還能從大賣場買到甚麼的話,先來看看以下10種不該買商品吧,或許能幫你理出點頭緒。
你知道自己無形中買了多少不必要的東西嗎?
光是在2011年內,美國的廣告商就砸了1,440億美金在吸引消費者買單這件事情上,所以呢,當你發現家裡面塞滿你真的沒那麼需要的物品時,也就不奇怪了,除了感嘆一時失控讓荷包變扁外,真該擔心的是,眾多我們買下的商品中,有許多是帶有毒素的,美國推動健康孩童與生活的社群就點出了10大我們不知不覺買到的有害商品。

地球圖輯隊|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1. PVC製塑膠物(Vinyl)
聚氯乙烯(PVC)產品,這在歐盟和其他14多國都已經遭禁,台灣目前沒有明訂的規範,但已經對民眾呼籲避免購買使用了PVC的商品,如果你覺得這個名詞有點陌生,那麼換成保鮮膜、電腦管線的話可能就親近許多。
維基百科也介紹到,PVC是七大塑料中唯一必須使用增塑劑的材料,這使得它的狀態可以從軟而彈到硬而脆之間變化。而增塑劑就是媒體報導中的「塑化劑」。
聚氯乙烯被廣泛用於各行各業各式各樣產品: 電線外皮、光纖外皮、鞋、手袋、袋、飾物、招牌與廣告牌、建築裝潢用品、傢俱、掛飾、滾輪、喉管、玩具(如有名的義大利「Rody」跳跳馬)、動漫公仔、門簾、捲門、輔助醫療用品、手套、某些食物的保鮮紙、某些時裝等。
事實上,PVC從生產到成了架上商品,每個階段都會對環境和消費者健康造成衝擊,它從生產時可能產生的氯氣、氯化氫會衝擊環境,其中添加的物質也會干擾人體賀爾蒙並有致癌危機,丟棄時,焚燒PVC的產出的戴奧辛也被稱為世紀之毒。

地球圖輯隊|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 合成香水(Fragrance)
給人神秘想像的香水,其實它的製造過程也非常神秘,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他們噴在身上的香水帶有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DEP),台灣癌症防治網中就曾提到,DEP的主要暴露來源為化妝品及個人衛生用品,例如:香水、化妝品、保養品、沐浴用品、鬍後水、體香劑、頭髮定型劑、保健食品或藥品的賦形劑等等。
這樣的物質會干擾人體賀爾蒙,同時有導致癌症和影響生育力的風險存在。

地球圖輯隊|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3. 殺蟲劑(Pesticides)
殺蟲劑,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殺害小生物,所以它的毒性可想而知,但糟糕的是,我們用了殺蟲劑之後,它仍會殘留在家具地板上,也會汙染空氣,其實,要除蟲或是除草是有多種方式的,下次還是想想看選擇其他不會傷害自己和環境的方法吧。

地球圖輯隊|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4. 清潔劑(Dirty cleaners)
想像一下,拿著沾有化學有毒物質的抹布擦過你家廚具、地板、櫃子和廁所,目的為的是要讓它們變「乾淨」,這真的是很奇怪的事情,不過大部分的我們都是這麼做的。
腐蝕性的化學物質,像是鹼水或鹽酸,它們就常被用在清洗水管、爐灶、和馬桶清潔劑中,這些化學物質相當危險,因為他們可能會灼傷我們的眼睛和皮膚,甚至是內臟器官。

地球圖輯隊|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5. 罐頭食品(Canned food)
甚麼?食物也會出現在有毒清單中?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罐頭都與雙酚A(bisphenol-A, BPA)有關,這項物質和性早熟、癌症、病態性肥胖、心臟病、年輕女性憂鬱症……等等眾多病症有關連。某些廠商為了避開雙酚A的疑慮,會帶換成雙酚S(BPS),這項物質其實也會帶來相似的病症風險。
所以,盡量選擇安全、新鮮、乾燥、冷凍食物,或是玻璃罐裝為主的食品。(編註:台灣曾爆出發票紙張帶有雙酚A物質的消息,之後台灣祭出相關規範,2013年時也明定嬰兒奶瓶材質不得有雙酚A。)
編註:維基百科介紹到,我們所知的雙酚A,稱為酚甲烷(Bisphenol A,縮寫為BPA),它是一種化工原料,是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素(環境荷爾蒙)。酚甲烷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具有兩個酚官能團。酚甲烷被用於合成聚碳酸酯塑料和環氧樹脂等。酚甲烷的基本用途是生產各種塑料,它是生產環氧樹脂的關鍵單體,更是聚碳酸酯塑料最常用的原料。
聚碳酸酯塑料是一種透明且不易碎的材料,常被用於生產各種水瓶(包括嬰兒用的奶瓶)、運動裝備、醫療器械、牙充填的材料、密封劑、眼鏡鏡片、CD與DVD和家用電器外殼。酚甲烷也被常用於合成聚碸和聚醚、在塑化劑中作抗氧化劑、在PVC的生產中作阻聚劑。其中環氧樹脂幾乎被用於所有食品與罐裝飲料包裝的內層塗料。

地球圖輯隊|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6. 含鉛口紅(Leaded lipstick)
你相信嗎,眾所皆知對神經有害的鉛被用在許多女性不可缺少的口紅中嗎?以美國為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就曾發現,有400支口紅帶有的鉛含量比它們前一次調查高出了兩倍,因為鉛毒會阻礙大腦發展,所以懷孕婦女和孩童得特別注意。

Photo Credit: Dennis Wilkinson @ Flickr CC BY SA 2.0
7. 不沾鍋(Nonstick cookware)
還是把這種廚具丟了吧,因為有調查發現,全氟碳化合物(Perflourodecalin, PFC)這種讓鍋具不容易沾黏的物質,其實有致癌以及造成不孕的風險。因為PFC存於環境中,調查就曾發現,美國有98%的民眾體內都有低劑量的PFC存在,而不只是美國,其實全地球生物──就算是北極熊,都帶有PFC物質在體內。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