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灌籃高手長大後:COSTCO亞太區總裁張嗣漢,從球場到職場的奮鬥人生

灌籃高手長大後:COSTCO亞太區總裁張嗣漢,從球場到職場的奮鬥人生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瓊斯盃的記憶逐漸成為往事,當年在球場上驍勇善戰的這些球員,也紛紛走下球場,高掛球鞋。就在這時候,張嗣漢這個名字以另一個身分橫空出世,他成為台灣COSTCO的總經理。

本文為《教練自己:從球場到職場COSTCO亞太區總裁張嗣漢的工作原則與人生態度》採訪者序節錄

文:熊明德

回到二十幾年前,是我還在念書的那些年,還記得那時生活中最期待兩件事,第一,老師趕快下課,我要和我的戰友衝去球場打籃球;第二,每週的《少年快報》(集結各漫畫的連載週刊)能不能第一個看到。在眾多漫畫故事中,我最關心的,是那個始終搞不清楚狀況的櫻木花道,在有限連載的短短幾頁裡,能不能發揮潛力,突破限制,迎向全國大賽中,那些比他強大太多的對手?

就如所有的漫畫故事,《灌籃高手》有一天就這樣結束了,依稀記得最終話的時候,櫻木花道還是個高中生,全國大賽還在熱烈的舉辦,等到再下週拿到厚厚一本的連載週刊時,翻來翻去找不到灌籃高手,心裡好像空空的,下一屆全國大賽,湘北會捲土重來嗎?他們有達到全國制霸的夢想嗎?又或者,等到唸完大學,出了社會,這些灌籃高手長大後,他們都在做什麼?他們都還是一本初衷,擁有那麼青春無悔的人生嗎?  

還來不及等到答案,我念完大學了,也出社會了,然後,我碰到一個在真實世界裡,長大後的灌籃高手,他的名字叫做張嗣漢。  

好吧,我必須承認,我沒有什麼運動風度,我看瓊斯盃的時候只有一個渴望,就是中華隊一定要打贏日本韓國。因為這樣的渴望,我對張嗣漢的印象非常深刻,當年他是NCAA的現役球員(也就是流川楓的夢想,到美國打球),所以整套動作和技法全都是美式強力籃球,當他接受徵召回台,第一場代表中華隊出賽的時候,中華體育館的屋頂都差點被歡呼聲掀翻過來,我們的禁區變成固若金湯的龍潭虎穴,對方球員闖進來一定討不到好處。

我也還記得張嗣漢第一次抓到空檔雙手灌籃的時候,從對方禁區球員臉上的神情,你看得出他受到多大的震攝。那時開始,台灣籃球的黃金年代在球迷心中華麗展開,每年瓊斯盃的比賽,球迷們引頸期盼著今年的中華隊,要如何力克日本韓國菲律賓,拿下亞洲最強球隊的獎盃。而這些交雜興奮與懷念的回憶裡,正如中華隊歷屆的球員名單,張嗣漢於我而言,是一個始終鮮明的名字。  

時光開始快轉,瓊斯盃的記憶逐漸成為往事,當年在球場上驍勇善戰的這些球員,也紛紛走下球場,高掛球鞋。就在這時候,張嗣漢這個名字以另一個身分橫空出世,他成為台灣COSTCO的總經理,這個名字就好像在LINE裡自顧自的換了個群組,從球場到商場,以另一個身分重新出現在我們眼前。

「你想想看,他是一個運動員耶,他是如何從球場走向職場,並且走得這麼順利?」「而且我告訴你,現在年輕一輩的已經不知道他打過籃球了,只知道他是COSTCO的CEO,他是怎麼從一個小職員做到CEO的?」「COSTCO決定來台的時候,他是天字第一號員工,他是怎麼把COSTCO的制度從美國帶到台灣來,並且做出現在的規模?」

二十五歲,打完最後一場比賽

在一次又一次的採訪之中,我真正看見的,不是一個明星球員光彩耀目的際遇與成就,而是在眾人艷羨的鎂光燈外,只能一個人咬牙挺住的困境與掙扎。瓊斯盃看起來是他球員生涯的高峰,但是回台打瓊斯盃之前,他在大一比賽時就重傷,一復健就是兩年,光是腿上包著石膏的日子就過了八個月,這段時間一面要讓腿傷復原,一面也不能荒廢其他的肌肉訓練,大一大二的年齡,別人過的是青春正好的大學生涯,而他必須一個人撐著柺杖,孤獨反覆的進行復健與訓練,對於一個還不到二十歲的孩子來說,兩年好長,以後會怎麼樣?記得有一次採訪的時候他說,身體復健不難,反而是心理如何復健,那才是真的難。

二十五歲那年,在他自己的生涯規劃下,他打完最後一場比賽,決定就此告別職業球員生涯,離開球場。他說當時在他的行事曆上,他容許自己難過一天,隔天就要打包回美國,開始到處面試,找一份工作,一切從頭來過。很多人以為勝利組就是可以球場職場皆得意,一個華麗轉身,毫不費力就可以在職場上繼續當個MVP,但鮮少人知道的是,雖然當時他才二十五歲,但是從小學開始當校隊,一路征戰所累積的運動傷害,對他的影響越來越大,他的右膝蓋動過兩次大手術,每次手術都留下將近二十公分的傷疤,要繼續走職業球員這條路,這樣的傷無疑會是很大的未爆彈。而要進入職場,說進就進,有這麼容易嗎?

他的課餘時間都在打球,結束職業球員身分時已經二十五歲,也就是說,跟他在柏克萊同屆畢業的優秀同學們,都已經在職場有了兩三年的工作經歷,要和他當年的同學競爭同一份工作,他比人家落後兩三年;而就算要找一份不需經歷的工作,跟應屆畢業的學弟妹相比,他的年紀長了兩三歲,但這兩三年在工作經歷欄上卻是空窗期,對於他想求職的企業來說,「在台灣打球」並不會在履歷表上有任何加分。所以他的第一份工作,只是在加州當地的一個商業不動產公司做房屋仲介。  

即使來了台灣,順利在高雄開了COSTCO第一家賣場,幸運也沒有這麼輕易的眷臨他,之前在大學受傷兩年,找工作比同學晚了三年,相比之下都不算什麼,因為COSTCO在台灣第一家店,一賠就賠了五年。五年就是一千八百二十五天,在這些天裡面,他每天要接受別人的質疑,接受總公司的檢驗,接受合作夥伴的不解,接受台灣消費者的不接受。商場是一個勝者為王的現實戰場,業績報表跑出來,身為代表COSTCO來台的第一人,經營獲利自然會博得滿堂彩,但遲遲沒有損益兩平,也就理所當然成為全台唯一的箭靶子。這個一千八百二十五天的壓力他只能自己擔負,自己扛下來,這條路是怎麼走過來的,箇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最明瞭。

「教練」不只是名詞,也是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