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五年850億的「高教深耕計畫」,只會造成大家一起死

教育部五年850億的「高教深耕計畫」,只會造成大家一起死
Photo Credit: 中岑 范姜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850億花在讓快死的大學苟延殘喘,只會造成大家一起死,台灣高等教育品質的差異性就無法脫險。

文:林士清(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適逢暑假,在台北星巴克咖啡店裡,看到一批高三學生結束考試的束縛,興高采烈地討論著暑假後預計前往何所大學就讀?念哪一個科系才符合自己的興趣?18歲的暑假總是有美好的期待。

筆者看著新鮮人熱烈地討論,聯想起伴著著台灣高等教育規模與數量的擴張,考不上大學已非現在高中生所恐懼的壓力,對於面臨過「聯考」壓力的五、六年級及七年級前段人來說,聯考的壓力與恐懼並不能在人生歷練過程中輕輕放下。

然而,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祭出五年850億元經費,每所大學均有基本的分配額度,引人質疑是幫助部分大學順勢延後退場。尤甚,台灣高等教育擴張的最適規模究竟為何?人云亦云。

台灣高等教育歷史上還沒有出現「科技大學」詞彙的年代,全台只有16所大學,包含台大、清大、交大、陽明、政大、成大、師大、中央、中興等九所公立大學、私立7所(東海、東吳、輔仁、淡江、文化、中原、逢甲),學院也只有十二所,其他都是專科,聯考的年代錄取率從20%慢慢竄升到60%,不是所有高三學生畢業後都有大學可以念。

1994年的410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之訴求成為台灣高等教育擴張的關鍵事件,政府為回應民間教改的聲浪,在1994年至2005年間推動高教普及化政策,甚至提出各地以「一縣一大學」為目標,以升格或成立新校的方式,使大專院校數量快速增加。

台灣的高等教育從菁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也導致質量嚴重失衡、招生門檻降低、高教資源產生排擠效應,影響大學生與碩博生素質。扁政府執政時大力推廣「五年500億計畫」,原是補助國內頂尖大學,現在小英政府推動高教深耕計畫的850億是用讓本來該淘汰的大學苟延殘喘。

其實,解決台灣高教的斧底抽薪方法是獎勵退場,不是起死回生!850億夠讓五十家後段大學退場、前段大學有較佳的發展生態。850億花在讓快死的大學苟延殘喘,只會造成大家一起死,台灣高等教育品質的差異性就無法脫險。

後半段大學的學生會在升學階段往好的國立大學就讀,原先前半段的公立老師會在退休後進入後半段私立大學任教,此種師生反相流動的規律性,才是造成台灣高等教育跛足不前之真正原因。

社會上文憑觀念及高教價值早已深植人心,高等教育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大專院校數量不斷增加,但未面臨少子化現象之前,台灣似乎沒有思索高等教育規模的最適值。

筆者最核心的關切,並非是公私立大學的「數量」問題,而是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試問:目前國內大學從一百六十多所整併至一百所,真的會因為量變而導致質變?

合併總是有組織文化歧異的爭執,大學數量雖說減少了,但大學規模和冗員的負擔變大了,大學合併應是1加1等於1,倘若大學合併卻是1加1大於2,表面上少一校,但師生、系所、經費等數量卻不減反增,這種大學合併意義要深自檢討,教育部對上述問題的處理不可不慎,筆者對於「高教深耕計畫」依然憂心忡忡。

本文經新公民議會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