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大馬新山的發展難題:先是新加坡人置產炒房,中國再接續大興土木

大馬新山的發展難題:先是新加坡人置產炒房,中國再接續大興土木
Photo Credit:Emran Kassim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山年輕人生活將愈來愈辛苦,這股不滿情緒也轉移到新加坡人身上,認為是新加坡人到柔佛來置產炒房,是他們的需求才帶來這麼多大型開發商,拉高當地房價。

柔佛州的地產榮景,也吸引了中資入駐,目前中國已是依斯干達特區的第六大投資國。其中,以在中國房地產銷售量第二高的「萬科集團」,動作最為高調:二○一五年萬科就在新山砸下七十四億人民幣(兩百九十六億台幣)添購一塊六十公頃的濱海地塊,造鎮後該區的開發價值估計高達四十億令吉(三百二十億台幣)。但萬科在柔佛州的投資並不孤單,光是在新山,目前就有七家中資地產集團參與當地的住宅開發:像是位在上海的綠地控股集團─也是中國最大的開發商─二○一五年二月就宣佈注入兩百億人民幣(八百億台幣),希望搶搭上這波「南洋開發熱」。

這些中資開發商帶來龐大的資金銀彈,撼動市場之餘,也引發場外波瀾。以廣州富力地產來說,在二○一三年底就以四十五億令吉(三百六十億台幣)向柔佛蘇丹王室添購新山市的六塊基地,總面積達一百一十六英畝;但該交易案卻讓馬來西亞全國震撼,因為王室把「永久業權地」大量賣給外國人的交易可是前所未聞。富力地產買的這塊地,預計要開發高層低密度住宅、零售物業、辦公大樓,酒店及購物商場。但為什麼選擇馬來西亞?

富力地產對外這樣表示:「馬來西亞有不小的華人社群,還有友善的政府政策來吸引外資,很適合作為集團向外拓展的第一個點。」富力的投資邏輯,也反映了中國企業對大馬地產的長期規畫。根據馬來西亞政府的估計,中國不動產開發商在馬來西亞的投資已上看五百億令吉(四千億台幣),更傳言阿里巴巴將在新山市設立亞太區分銷總部,投資橋頭堡的姿態日趨明顯。

但新山人顯然對此不大高興,另外一個計程車司機大哥,雖然一邊開車,仍非常激動地跟我們介紹車外一塊一塊的中資開發工地,他用不太輪轉的英語說: “Very very big shopping center, all Chinese, no local people. These all︙”(很大很大的購物中心,通通都是中國人,沒有本地人。這些全部都是......)面對反對開發案最主要原因─「房地產飽和」的說法,並不被柔佛蘇丹依布拉欣所認同。他在接受馬來西亞媒體採訪時表示:「為什麼要責怪中國進來柔佛投資?看看倫敦,當地有80%的產業都是屬於外人。」

而當大興土木的填海造陸計畫,在環評上也屢出「放水」爭議,但柔佛蘇丹對「環保」的質疑反應卻更為直接,他說:「新加坡也填了許多陸地,為什麼不去聲討新加坡?到了柔佛要發展時,就拿環保來指責柔佛?」

2944235806_a623a1489c_b
Photo Credit:Emran Kassim CC BY 2.0

儘管於法合理,但柔佛王室帶頭賣地的作法也引發輿論的不安。柔佛王室與中國開發商的過從甚密,為當地市場帶來恐慌,認為王室帶頭打亂市場、中國資本有王室在撐腰,反而讓本地企業在地吃鱉。此外,中資開發計劃的房價都開得非常高,新山本地人根本買不起,柔佛的房地產也就這樣一步步走入供需失調的惡性循環。依斯干達計畫所造成的環境衝擊,像是土地掠奪、開發森林、環境破壞、廢水排放等,在柔佛當地也不是新聞;但時常與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對幹的柔佛蘇丹,卻仍因反馬來民族主義政策、不與吉隆坡當局輕易妥協的姿態,而在民間聲望頗高,在某一程度上也緩和了反對意見和批評。

然而,當地人也說,這些中國資本蓋出來的住宅,大多成了中國國內房地產的「贈品」:也就是說,你在中國花錢買房,我房地產公司就送你馬來西亞的房子給你當渡假好所在。但「賣地送人」已在根本上挑戰了當地生活。就如計程車司機大哥所說,那些地段「以後沒有本地人,都是中國人」。新山年輕人生活將愈來愈辛苦,這股不滿情緒也轉移到新加坡人身上,認為是新加坡人到柔佛來置產炒房,是他們的需求才帶來這麼多大型開發商,拉高當地房價。

在地價率創新高的同時,當初開發願景中的「外溢效應」(透過外商投資而提高產業經濟成長),至今也尚未在柔佛發生,一名當地政客就說:「建築工程師都是外國人,或是來自柔佛以外的州。當地人原本希望能在工地找到工作,但事實卻非如此,有一些建商甚至直接從中國帶建築工過來,單是『碧桂園』一家公司,政府就核了兩千張工作簽證出去。」

在當代資本主義下,邊境常由快速投資的經濟循環驅動而擴展,但是回饋給當地的報酬卻往往是不成比例地低。位處經濟強國新加坡一旁,這個屬於馬來西亞的深圳夢,夾雜著王室利益的政商糾結,以及中國崛起的亞洲霸主角色,熱錢砸出一畝畝的建地、一塊塊的海埔新生地,卻也同時碾壓著在地人的無奈,讓新山邁向金融大城的路程,顯得異常巔簸而徬徨。

德士司機大哥的話還在腦中迴盪,我們就這樣搭上新加坡SBS公司的巴士,晃呀晃的,越過長堤,回到獅城。

相關評論或報導:

書籍介紹

安娣,給我一份摻摻!透視進擊的小國 新加坡,遠足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我們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摻摻:意指什麼都要、什麼都有、不純粹、混合起來
新加坡國土小歸小,卻蘊含無限大的可能性;
獨立建國短短50年,但鎔鑄各族移民們帶來的悠長歷史文化;
一句「SiNGLISH」便能劃分你我、說華語運動展現李氏政權的務實性格;
小印度、小泰國、小緬甸、中國城乃至甘榜馬來,
不只為滿足觀光獵奇想像,也是獅城內在微縮的種族模型

作者身為社會語言學研究者,不打算提供「柯P」式期待的政經成功模式,
反而引領同為小島國家、擁有多元民族的我們,
穿越語言、種族與領土疆域的界線,珍視複雜性所帶來的層次與韻味

螢幕快照_2017-07-15_上午5_53_15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