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戒嚴:天龍八部為何被禁?闖關回台的「黑名單」還有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87年7月15日,政府宣布解嚴,全世界最長的戒嚴紀錄劃下句點,同年的11月2日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1988年元旦,台灣解除報禁。
(中央社)
1987年7月15日零時台灣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當時由前新聞局長邵玉銘口中向中外媒體宣布此事,事隔30年提起這段歷史時刻,邵玉銘說,「當下好像有一股電流通了」。在宣布解嚴的半年後蔣經國去世,當時也是由邵玉銘宣布此事。
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前,為加強政治控制,當時的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宣告自同年5月20日起全台實施戒嚴;在這段長達38年的戒嚴期間,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和出版等自由,受到相當大的箝制。
在那個充滿禁忌的年代,政治有黨禁、社會有報禁、學校有髮禁、電視只能看三台、有禁歌與禁書,人民基本權利處處受限,像是被鎖上層層枷鎖。
當時中國出版品、黨外、台獨、批評當局的都被列禁書,例如前總統陳水扁當年所寫「黨外之路」被禁、瓊瑤小說「窗外」、郭良蕙的「心鎖」、李敖「傳統下的獨白」都在警總查禁之列。
「燒肉粽」「舊情綿綿」「舞女」「何日君再來」「熱情的沙漠」等現今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在戒嚴時期都是禁歌,被禁的理由千奇百怪。以「熱情的沙漠」為例,竟然因為歌詞中「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啊!……」的「啊」字,被審查單位認為唱得太「淫穢」而被禁。
不過,面對執政當局的高壓統治,仍有不少知識份子企圖在戒嚴體制尋求突破,追求自由、民主。
1950年代,雷震發行「自由中國」雜誌,以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基本人權為號召,提倡民主人權,並籌組反對黨「中國民主黨」,轟動一時,但最後被以匪諜罪嫌逮捕入獄。
郭雨新、郭國基等黨外人士,也在1960年代投身民主運動,但只是個別行動,沒有形成集體力量,一直到1970、1980年代,反對勢力集結,黨外勢力蓬勃發展,發生在1979年12月10日的「美麗島事件」,是戒嚴時期規模最大的警民衝突事件。
1986年9月28日,美麗島事件後近7年,民主進步黨在台北圓山飯店成立,雖然當時台灣仍處於戒嚴時期,但當時政府考量整體時空環境,不得不默許民進黨的存在;這股民主洪流無法抵擋,以致1986年10月7日,當時的總統蔣經國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訪問,透露將解除戒嚴。
1987年7月15日,政府宣布解嚴,全世界最長的戒嚴紀錄劃下句點,結束台灣威權統治的黑暗期,開啟民主發展新黎明。同年的11月2日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1988年元旦,台灣解除報禁。社會壓抑已久的力量迸發,社會運動、街頭抗爭風起雲湧。
1988年的五二○農運,上千位農民上街爭取權利,與警察爆發大規模流血衝突;1989年上萬名「無殼蝸牛」的市井小民,露宿台北市忠孝東路,抗議房價飆漲;1989年鄭南榕為爭取言論自由自焚。政治解嚴,為台灣社會帶來空前轉變,根據政府統計,解嚴後曾創下1年高達2000餘次街頭行動的紀錄。
解嚴也為台灣民主憲政揭開序幕,一連串的改革開放政策,讓台灣從威權體制邁向民主自由。
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修正刑法一百條、撤銷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等,緊接著國民大會與立法院全面改選,1996年總統直選,2000年台灣經歷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贏得政權,結束國民黨長達50年的一黨主政,政權和平轉移。2008年國民黨贏回政權,台灣再度政黨輪替,2016年第3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重新執政。(關鍵評論網 解嚴三十專題)
解嚴之後,「黑名單」闖關回台
戒嚴時期,在海外主張台灣獨立,或是單純參與台灣同鄉會的活動,都有被列入黑名單的可能。
被列入黑名單之後,駐外單位就不發給簽證,包括李應元、前國安會秘書長陳唐山、已故前立委蔡同榮、前後任台南市長張燦鍙、許添財、前總統府國策顧問金美齡、前駐日代表羅福全、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皆榜上有名,長期滯留海外,無法回台。
1986年11月30日,名列黑名單的許信良在日本成田機場,與政治受難者謝聰敏、林水泉準備搭國泰班機闖關回台,民進黨發動群眾前往桃園國際機場接機,爆發警民衝突;但許信良等人卻遭到國泰航空公司拒絕登機,以致無法踏上回台班機。這場「桃園機場事件」,也帶動當年名列黑名單的海外菁英陸續闖關返台。
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嚴,台灣社會、政治開始產生劇烈變動,儘管黑名單尚未廢除,但海外黑名單人士開始前仆後繼闖關返台,掀起一波波爭取返鄉基本人權的狂潮。
「我就是在御書園被帶走的」。返台後擔任過立委、駐美副代表、行政院秘書長、勞委會主委,還選過台北市長的李應元,回憶起當年「翻牆」回台,逃亡一年兩個月後才遭情治人員逮捕的過程,彷彿歷歷在目。
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社會還未完全解放,並仍有部分不合理的法律、體制禁錮自由和人權,這些李應元眼中的「戒嚴遺緒」中,以刑法一百條,被視為惡法中的惡法。
刑法一百條規定:「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者,處無期徒刑。」
李應元等海外台獨人士因違反刑法一百條被捕入獄後,已故中研院院士李鎮源、台大教授林山田和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為首的學界,發起「一百行動聯盟」,經過多場和平抗爭之後,終於促成刑法一百條的修正,讓台灣不再有思想法,民主邁進一大步。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