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你所不知道的戒嚴:天龍八部為何被禁?闖關回台的「黑名單」還有誰?

你所不知道的戒嚴:天龍八部為何被禁?闖關回台的「黑名單」還有誰?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87年7月15日,政府宣布解嚴,全世界最長的戒嚴紀錄劃下句點,同年的11月2日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1988年元旦,台灣解除報禁。

「刺蔣案」主角、最後一個黑名單黃文雄1996年回台後,黑名單正式成為歷史名詞。

戒嚴時期,金庸的天龍八部也禁

1949年的一紙戒嚴令,讓台灣的學術界,進入38年的黑暗期,凡是大陸出版品、台獨或是批評執政黨等書籍,皆被列為禁書。在那個充滿禁忌的時代,言論自由受到種種限制,經常無預警或沒有正當理由就查禁報刊雜誌、圖書,甚至入創作者於罪,讓文化界人人自危,擔心「文字獄」加身。

作家李敖、金庸、柏楊和許多過去的黨外運動人士的作品,都因為直接批評,或被認為含沙射影地諷刺執政者而遭禁。例如:1960年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被勒令停刊,李敖出版自印的「傳統下的獨白」「文化論戰丹火錄」等十餘冊書被警總查禁;1960年代柏楊所出的十餘本以「集」為名之書,如「玉雕集」「高山滾鼓集」等,還有陳水扁的「黨外之路」及「彭明敏回憶錄」,都在警總查禁之列。

金庸著名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也被列為禁書,原因是一句對白,「王語嫣見兩個人在打架,就隨口說:這是江南蔣家的名招『過往雲煙』啊!」被政府認為是「指桑罵槐」,遭到禁止。

金庸另一本武俠著作「射鵰英雄傳」,也因為毛澤東曾寫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被認為有為「共匪」宣傳之嫌,而被迫改名為「大漠英雄傳」才能出版。

由於共產主義為左派思想,和「左」有關的皆為禁物,連帶名字也加入審查,讓法國作家左拉的作品因此遭到波及;美國著名的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作品也被禁,理由更是荒謬,只因為發音類似,被誤認為是共產黨宣言的作者「馬克思」。

甚至有些反共小說使用了過多「共匪」詞彙,還有寫出國民政府的失敗而遭查禁,例如作家孫陵的「大風雪」和穆穆(穆中南)的「大動亂」

男女情愛的書籍在保守的戒嚴時期更不被允許,言情小說家郭良蕙的「心鎖」因查禁尺度問題,曾於媒體喧騰一時。瓊瑤的「窗外」一書也因涉及「婚外情」議題遭禁,英國作家D.H.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被指「誨淫」列禁書;李宗吾「奸詐厚黑學」則被視為「誨盜」而遭禁。

這些不分東方、西方,用各種奇怪理由禁止書報的發行及獎勵檢舉告發,不但讓台灣文化出現了嚴重的斷層,也如同「返校」的主角一樣,隨著遊戲的進行能看到那些組成讀書會、有著秘密書單的同學及老師們,相繼遭判刑,因為「抓耙仔」的關係,讓社會互信也蒙受重大打擊。

戒嚴時期,實施「報禁」三限政策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戴寶村表示,回顧台灣報業歷史,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1950年在台灣實施「戰時節約用紙辦法」,限制報紙發行張數(限張),1951年實施「限證政策」,限制已有登記證的報社發行報紙停止新報紙登記,之後更進一步限制印刷廠只能在一地(限印)。

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指出,在戒嚴時期,不管是報紙張數、在什麼地方印或報社登記都有嚴格規定,限制張數是希望透過限縮版面,讓媒體將重點擺在重要政策上,避免批評政府,對於新報紙登記也會嚴格審查,已故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曾有意辦報,就多次被政府勸退。

除此之外,報導內容審查也難以避免,嚴厲批評政府的報導、街頭運動等議題,都很難出現在新聞版面上,賴祥蔚指出,曾有一幅政治漫畫,內容描繪一對父子流落到荒島,決定輪流當荒島上的總統,這幅漫畫被認為是影射蔣中正和蔣經國父子,結果作者就被逮捕。

不過,隨著政府於1987年宣布解嚴,報禁也於1988年正式解除,此後不限只有登記證的報社發行報紙,台灣報業發展也開始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戒嚴時期,教科書由政府統編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楊國揚表示,在戒嚴時期,國中小教科書都由政府統一編制,高中端以上則是部分政府統編、部分民間編寫再由政府審定,而政府統編的教科書自然受到當時政治環境影響,內容不乏政治性或民族精神題材。

翻開戒嚴時期的國中小音樂課本,每一冊都有「國歌」「國旗歌」,學科課本則有不少政治領袖的故事和生平事蹟,例如孫中山寫的「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蔣中正看到魚兒逆流而上的啟發等,在課本中屢見不鮮。

直到政府於1987年7月宣布解嚴,才讓教科書逐步走向自由開放、多元。但教科書的開放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年推動,先從藝能和活動科鬆綁,不再由政府統編教科書,之後才依序開放國小學科教科書、高中教科書,直到2002年國中教科書開放後,各級學校教科書編寫權才正式全面下放給民間。

除了涉及政治意涵的內容調整,教科書開始減少中國式的內涵,開始增加採用本土化題材的比重。楊國揚舉例,以前美術課本多以傳統西畫、國畫為主,後來也加入本土教育、融入原住民藝術文化,國語文課本也開始採用許多本土作家的作品,即使仍有政治領袖的題材,但用詞也走向中性,例如不再稱國父或蔣公,而改稱孫中山和蔣中正,政治色彩慢慢被淡化,而民主化和本土化則加深。

戒嚴時期,警總箝制思想言論自由

台灣警備司令部在西元1958年5月成立,戒嚴時的任務,包括治安的保安處、警備處、山防、海防及入出境業務的檢查管制處。其中,郵件檢查的特檢處、電信監察處,遭人嚴重詬病。

台灣戒嚴,以軍令掌管民政,警總居領導地位,集黨、政、軍、情、特於一身,扮演統合治安與情治任務的多重角色,多數人聽到警總,都打從心裡感到一絲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