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婚通過後,台灣就會變愛滋島?」——破除滿天飛的愛滋謠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心人士利用社會仍普遍存在對愛滋病的恐懼與排斥,以及對(男)同志族群的社會汙名,來反對婚姻平權或者同志族群,但他們其實根本不關心愛滋防治。如果我們不導正這樣的言論,未來台灣在愛滋防治上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製作|設計: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愛滋權促會|開合跳工作室
最近有太多關於愛滋的謠言,讓我們來告訴你真相究竟是什麼。
以下這些流言/謠言,你是不是也聽過呢?
- 男同志感染愛滋比例較高?
- 同志婚姻通過,會造成愛滋人數激增?
- 愛滋醫療費用會拖垮健保?
- 同志婚姻通過,會有很多外國同志感染者,為了取得台灣的健保資源,而與台灣男同志結婚?
- 愛滋是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之一,同婚通過後會有更多青少年得到愛滋?
之前在網路上不斷以錯誤愛滋知識來扭曲同性婚姻的訊息,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與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合作產出了懶人包,請大家廣為分享流傳喔!

Q:男同志感染愛滋比例較高?
在不同地區,愛滋感染者的族群分佈比例並不相同。台灣目前以男男間不安全性行為感染的通報人數較高,但整個亞太地區和中西非地區則以異性戀感染者佔多數。不管是同性戀或異性戀哪個感染比例比較高,都不該成為指責與批判的目標。重點應該是投注更多資源在愛滋教育。
被社會排斥、校園裡缺乏同性安全性行為教育,正是導致台灣男同志感染愛滋的社會結構性因素。我們應該做的是改變社會因素,而非歸因個人。只強調男同性戀感染愛滋比例較高,反而造成許多異性戀男女因此疏忽,以為自己不會被感染、甚至以為自己不可能被伴侶感染,造成診斷跟治療的延誤。
因此,我們應該要教育的是:「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愛滋,正確的健康教育應該要不分族群、及早開始。」
★參考資料: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的國際愛滋統計資料
★延伸閱讀:疾管署官方新聞稿-疾管署鄭重澄清,愛滋感染無性向之分,惟有正確認知才能有效預防

Q:同志婚姻通過,會造成愛滋人數激增?
愛滋的主要傳染途徑不是婚姻,而是不安全的性行為。此外,感染者如果穩定服藥控制病毒量,傳染病毒給對方的機率趨近於零。
目前無論是同性或異性伴侶,都有感染者與非感染者交往的例子,只要進行安全性行為、感染者穩定服藥控制,都可以發生親密關係而不會傳染,不會有增加愛滋人口的問題。
★參考資料:師大教育系張宜君教授利用跨國資料庫分析,研究已證實,同性婚姻合法化並不會增加愛滋感染率。
★補充說明: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針對這一類的流言,也特別在個人臉書張貼圖片澄清如下,可以一併參考!


Q:愛滋醫療費用會拖垮健保?
首先,目前愛滋醫療費用不是由健保支出,2017年2月後,才開始有部分感染者回歸健保。而根據健保署統計,2015年健保醫療總成本將近5,500億,其中醫療費用最高者為慢性腎衰竭(469億)。
與其他疾病相比較,愛滋整體藥費並不高,即便愛滋醫療費用全部由健保支出(一年36億元),根本不足以拖垮健保。並且,愛滋感染者在醫藥支持下,可以持續工作繳稅,並非沒有勞動生產力,只仰賴國家醫療;感染者是有能力共同支撐社會經濟的公民之一。
我們在這段問答中,所提到的其他疾病數據,只是為了提供閱讀者參考,無意影射醫療浪費或指責任何疾病患者高度使用健保,請各位理解體諒。
★延伸閱讀:健保署對此謠言的正式澄清。

Q:同志婚姻通過,會有很多外國同志感染者,為了取得台灣的健保資源,而與台灣男同志結婚?
跨國婚姻有許多的法律規定與限制,難度是比較高的。要離開原本生活的故鄉到另一個國家生活甚至結婚,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或成本。因此,即便各個國家都有提供愛滋藥物給付的相關政策,但這並不足以成為吸引外國人前往該國通婚的誘因。
世界上提供免費愛滋藥物的國家並不少,像加拿大、英國都有提供愛滋藥物,也都通過同志婚姻,但都沒有發生外國人為了治療愛滋而前往該國通婚的情況。當跨國伴侶克服許多的困難而結婚,在台灣生活、定居,工作、消費、繳稅、付健保費等,盡法律規範的責任與義務,他們本來就是健保制度應該予以保障的族群。
★延伸閱讀:疾管署針對此謠言的正式澄清1、澄清2
★爽歪歪補充:疾管署和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針對這一類的流言,也特別張貼了圖片澄清如下,可以一併參考!

延伸閱讀:《台灣健保厚愛全球愛滋感染者?疾管署導正視聽》相關媒體闢謠報導
《聯合報》:來台免費治療愛滋,絕不是非本國籍愛滋感染者的選項,台灣比起英國、泰國不僅門檻嚴、藥費高,必須通過5道關卡,獲得合法居留身分、居留滿6個月,因染愛滋被通報列管,且開始治療的頭2年自付藥費,一年約20萬元,並有就醫、治療紀錄後,才能獲得健保給付。(全文連結)
《蘋果日報》: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直言,傳言外國人來台滿2年治療愛滋會拖垮健保是「別有用心」,事實上除上述過五關難度高外,健保只有對外籍愛滋感染者有2年等待期規定,其餘比治療愛滋更貴的疾病如癌症等,均無此規定,健保給付後財務亦未因此被拖垮。(全文連結)

Q:愛滋是青少年的十大死因之一,同婚通過後會有更多青少年得到愛滋?
愛滋的主要傳染途徑不是婚姻,而是不安全的性行為。
之前傳得沸沸揚揚的「愛滋成為青少年十大死因」,是2012年的統計,當年15-24歲因愛滋死亡的人數為7人,占當年死亡人數的0.5%。前三大死因為事故傷害618人(46%)、自殺195人(15%)、惡性腫瘤156人(12%)。2013年之後,愛滋再也沒有出現在這年齡層的十大死因。
要幫助青少年免於愛滋的威脅,別無他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貫徹校園愛滋教育。
★參考資料:衛福部統計2012年國人主要死因
傳遞愛滋的正確資訊,破除不必要的恐懼
- 全世界愛滋感染者以異性戀族群人數較多,最主要的因素是醫療不普及與貧窮。無論感染族群分佈比例如何,都不該成為指責與批判的目標。
- 愛滋是透過帶有高病毒量的體液(血液、精液、前列腺液、陰道分泌物、母乳)接觸傷口或黏膜才會感染的疾病,與感染者日常相處都不會感染愛滋。
- 口水不會傳染愛滋。
- 愛滋已經是可以透過藥物控制的慢性病,感染者的生活品質可以跟一般人一樣。
- 感染者穩定服藥控制病毒量,傳染病毒給性伴侶的機率趨近於零。

打破謠言及污名化,避免愛滋防治的危害
有心人士利用社會仍普遍存在對愛滋病的恐懼與排斥,以及對(男)同志族群的社會汙名,來反對婚姻平權或者同志族群,但他們其實根本不關心愛滋防治。
這樣的言論與做法強化了社會對愛滋的汙名與排斥,反而對台灣的愛滋防治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我們不導正這樣的言論,未來台灣在愛滋防治上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本文經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與愛滋權促會授權刊登,原圖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彭振宣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