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將你吸收的知識有所產出,才是真正懂了「費曼技巧」

唯有將你吸收的知識有所產出,才是真正懂了「費曼技巧」
Photo Credit: 侯智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數年下來,我認知到自己是個「學習」需要壓力的人。前陣子剛好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費曼技巧」,簡單總結這個技巧就是「透過教學,讓大腦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創造而刺激學習效能。」

數年下來,我認知到自己是個「學習」需要壓力的人。

也就是純粹地接收資訊與知識,對我學習的成效很差,我需要一個問題,或者說是目標,結合主動行動去驗證資訊與強化知識的人。

前陣子剛好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費曼技巧」,被稱之為「20小時的快速學習法」,想說又是這種聳動標題,不過點進去也沒什麼損失,就索性瀏覽了一下。

簡單總結這個思維:「透過教學,讓大腦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創造而刺激學習效能。」

其實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是,古人或者偉人都可以很囂張不要臉的,把一些現象做歸納與方法化後,就能加上自己名字,後面再加上個「技巧」、「定律」、「現象」,之後就能廣為流傳了。(我以後也來發明一些雷蒙德技巧好了⋯⋯)

而從這思維延伸出的方法,大致分為三步:

一、寫下概念

選擇一個你想要理解的概念,拿出一張白紙寫上主題,以及主要項目(或是任何筆記軟體)。這邊的重點是專注於當下,降低干擾。像我寫文章有專屬的文字軟體,絕對不會在瀏覽器上寫,干擾源太多。

二、設想場景

去假想有個學生要跟你學習,去設定年齡、背景與場景。這一步是強調,所有思維與方法,根據不同的前提條件下,會有不同的解讀與適用方式。

三、分享教學

開始向這位假想的學生進行教學,你會發現你每一次解釋中,會有很理解的部分,也會有還不那麼熟練的部分,針對後者去翻書找資料,並且記錄下來,因為這些是你的「薄弱點」。

以及「一個核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並且要能簡化。

透過第二步與第三步,你會發現所有觀念與方法,遇上不同的年齡、背景與場景中,能做到橫向與縱向的展開,如果你不是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而是用複製貼上他人的話語,你總會感到那麼一點卡住頓住。

為什麼我會想推薦這種學習方法呢?

如同一開始的結論所講,它讓我們的大腦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的創造狀態。我個人是不太相信,有人能只有透過看書,看著別人的言論與觀點等就能累積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如果有的話,我很好奇他是怎麼做到的。(麻煩告訴我,我很想去請教交流!)

根據個人過往經驗,我覺得產出比起吸收重要,雖然花的時間更多,但我們總是需要放下書本,去實踐,去體驗,反覆觀察,不斷琢磨,然後創造,再去設計出自己的那一套行為與學習模式。

讀書再多如果不能寫出來,也無法成為自己的東西。如果不能向別人說出來,就不能得到修正與反饋,也就無法知道自己的觀點是處於什麼樣的水平。

實際應用

雖然上面講了「思維」以及「方法」,但當你看到這段的標題是「實際應用」,我想你應該就知道我寫這篇其實就正在「應用」了。

「用費曼技巧,學習費曼技巧」

1*kngEX6SpIrbPnkZw5hxwAA
Photo Credit: 侯智薰
我是使用Byword作為寫文章的工具,專注且無干擾。

我一邊在瞭解這個概念時,就一邊先用OneNote收集網路上別人的資料(文章與影片),然後再打開寫文章的工具(如圖),設想好我的學生(假設是18-35歲,對於學習與成長方法有所渴望,喜歡看方法重於理論,時間又零碎的人),用自己的話再重新說過一次。

的確,寫的過程中會卡住(薄弱點),這時會反反覆覆回去看OneNote上的筆記,再重新思考這一部份怎麼呈現會比較好?由於加強的思考程度,這部分也會隨之優化。最後在用簡報軟體做了一張簡易的圖示出來。

歡迎你分享自己用了這套「費曼技巧」學習的歷程給我,留言在底下,或者發送訊息給我。

記住,若要有所產出,你才是真正懂了這個技巧,不然你看了十分鐘,也就真的只是花了十分鐘。

本文經侯智薰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