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務服員說話術──面對生氣的人,不要說「因為○○造成您的不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時的NG Word是「因為今天有參加校外教學的乘客,造成您的不便」等,這類把責任推給其他乘客的說法。要接納怒氣,而不是歸咎於人,否則很可能導致其他乘客不快。
文:加藤茜
NG Word:「因為○○造成您的不便。」
經常搭乘飛機的商務人士,就座後各有其獨特的習慣與特色。
機內座位的空間有限,有人收好手提行李後,會立刻放下桌子、打開筆記型電腦,將資料插在座椅扶手旁當作隔板,以確保自己的私人空間,然後默默地處理自己的工作。
也有人桌上擺的是平版電腦,然後接上耳機,放鬆心情觀賞外國影集。
站在空服員的立場,我們會盡可能不去打擾這類乘客,小心翼翼地維持適度的距離感。
上茶水時,如果乘客的桌面有些用餐後的垃圾等,考慮到讓對方有大一點的使用空間,空服員便會詢問:「我幫您一起收走好嗎?」
此外,要把事情一次處理完畢,以減少打擾乘客的次數。不只是在機內,對散發出「不想被人攀談」感覺的乘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談話次數。
就像我們聽到有人好心地想幫忙分擔工作或出主意時,有時會欣喜,但有時也會覺得礙事,希望別人不要插手。
因應個別情況保持距離,也是一種體貼。
吵鬧的校外教學學生 vs. 生氣的商務旅客
這是在某次飛行中發生的事。有位商務旅客一直讓我無法放心,因為我在登機口與他打招呼時,他顯得非常緊繃。
那天正好有一群校外教學的學生團體搭乘飛機。由於是早晨的班機,客艙內混雜著要去工作的商務人士和神情興奮的學生們。
在這當中,坐在學生附近的那位乘客皺起眉頭,以極不痛快的神色,檢查著手提包內的物品。
我猜想那位乘客大概從在機場候機室看到學生團體,就已經覺得受不了。
可以的話,他不想坐在學生附近,說不定曾向地勤人員要求換座位,卻得到「訂位客滿,礙難更換」的答覆。
煩躁的情緒已累積在心裡,才會讓他處於「發怒準備完成」的狀態下登機。
在這種狀況下,要思考的不是如果乘客發火該怎麼處理,而是前味、中味、餘味的三種感受。
比方說,我們要去餐廳吃飯,通常會先打聽那家店過去的風評,心想「應該會很好吃,真期待」,這就是「前味」。
一旦去品嘗了,覺得「真的很好吃」,便是「中味」。
離開餐廳時,意外收到店家贈送的小禮物,感覺更是愉快,這就是「餘味」。
如果這三種感受全部照顧到,客人對餐廳的印象一定會大不相同。
善加利用前味、中味、餘味的方法
面對乘客可能對校外教學的學生們感到生氣的情況,首先我在那位旅客進入機內時向他打招呼,告訴他「我是今天負責為乘客服務的加藤。有需要幫忙的話,請叫我一聲」。
主動發出「我們很在乎您」的信號作為前味,可稍微牽制已達到頂點的怒氣。
不料,過了一會兒,那位乘客就按鈴把我找去。
「學生們的規矩很差」、「吵得我靜不下來」、「為什麼允許校外教學的學生搭乘」、「團體採用包機不就行了」,此時乘客「對我」說了這些話。
這種時刻,如果乘客不知道可以對哪一位空服員抱怨,怒火會更加猛烈。因為我先前和他打過招呼,所以他的怒火已被適度壓制。
接著是與正在氣頭上的客人接觸的中味部分。這時的NG Word是「因為今天有參加校外教學的乘客,造成您的不便」等,這類把責任推給其他乘客的說法。
要接納怒氣,而不是歸咎於人,否則很可能導致其他乘客不快。
再者,客機是大眾運輸工具,理所當然有各式各樣的乘客。
對航空公司來說,散客和團體客都很重要。我稍微透露一點內幕,若換算單價,校外教學的學生們,一年多前就向航空公司預約了機票,幾乎用原價購買,可說是非常寶貴的客人。
話雖如此,即使對質疑航空公司「為什麼允許校外教學的學生們搭乘客機」的憤怒乘客講道理,告訴他「對航空公司來說,不論個人或團體,都是我們很珍惜的客人」也沒有用。
這時應當接納客人的憤怒和不快。
「○○先生,讓您感到不愉快,非常抱歉。」
讓我們貼近客人的感受,而不是講道理。
當然,如果可以換到其他座位,就會建議乘客更換,但因為那天的班機客滿,我只能加句體貼的話:
「有沒有其他讓您在意的地方呢?」
讓對方有機會發洩心裡積壓的不滿情緒。之後,我和另一位空服員去拜託校外教學的學生們「能不能稍微考慮一下四周的人?」
商務旅客也因為我們接納他的憤怒並付諸行動,而重新調整心情。
重點是要把和學生團體共乘這件事情,與憤怒的情緒切割開來處理。
抵達目的地後,我們將寫著「感謝您寶貴的意見,今後我們會盡全力改善」的字條,連同糖果一起交給那位發怒的商務旅客。
這是工作指導手冊以外的舉動,因為我希望讓乘客對這趟飛行多少留下一些好印象。
在那之後,這位乘客捎來一封信,提到在飛行中,空服員接納了自己的憤怒,並採取適當的作為,下飛機時還收到字條,因此心情豁然開朗,讓他想再次搭乘全日空,這件事也成了我寶貴的經驗之一。
Point神奇話術
「讓您感到不愉快,非常抱歉。」
「今後我們會盡全力改善。」
相關書摘 ►加冰不加冰?下屬集體「不聽話」 資深座艙長卻上了寶貴一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用「空服員說話法」輕鬆搞定各種人:如何把「不中聽」的話也說得動聽?讓客戶稱讚、主管認同、同事主動配合你》,核果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加藤茜
譯者:鍾嘉惠
- 明明有約,下班時卻被主管叫住,該如何表達才能脫身?
- 部門同事某個環節有誤,想請對方重做時,怎麼說才能讓他主動配合?
- 公司裡兩組人馬立場不同,負責整合團隊推動專案的你,該怎麼化解干戈?
- 當客戶態度保守不願躁進,面對業績壓力的你,該如何讓對方積極下單?
- 約會不慎撞期,想請其中一方更改時間,如何避免讓對方不快?
每天,我們都必須面對許多不得不「當壞人」的場面,總是糾結在種種「難以啟齒」的時刻。除了擔心踩到別人的地雷而默默隱忍,其實更常發生的是事到臨頭、被逼到不得不去處理。與客戶的交涉直接影響業績、和同事意見不同導致進度落後、主管不下決定而無所適從……這些情況屢見不鮮。
本書作者是日本全日空公司資深的傳奇空服員,除了專門服務VIP客戶,也肩負培訓新人的任務,她擅長在面對客訴、紛爭時,不僅優雅地化解糾紛,還提升對方對自己與航空公司的好感度。她在本書分享這是怎麼做到的?以及這種說話技巧,要如何運用在生活與職場上?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彭振宣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