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西面防線「直布羅陀」,阻擋德軍六個師的追擊

敦克爾克大行動:西面防線「直布羅陀」,阻擋德軍六個師的追擊
Photo Credit: Press Agency photographer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九四○年五月,一場史上最大的撤退行動扭轉了二次大戰。英法盟軍在比利時投降、戰線已崩潰到法國海岸線的最艱難之時,「發電機行動」啟動了。面臨德軍的轟炸,而他們是僅存的、受過訓練的部隊。不久之後,則成為了盟軍反攻歐陸的主力菁英。

西面的防線也同樣挺住。五月二十七日一整天及二十八日大半天,英軍第一四四旅將德軍牽制於敦克爾克以南十二英里的據點——沃爾穆(Wormhout)。所有人都派上用場。在旅指揮部所在的地方飯店內,二等兵凱瑞爾發現自己在教幾名廚子和職員填裝米爾斯卵形手榴彈——儘管他自己從沒看過這種炸彈。

成功完成這項危險任務後,他奉命去協防飯店的外牆。正當穿越花園之際,他聽到一聲淒厲的尖叫。他以為是哪個倒楣鬼中彈了,轉身一看,發現那聲尖叫來自樹上的一隻孔雀。

「這隻鳥可不能再嚇人了,」凱瑞爾喃喃自語地舉起步槍準備打鳥。就在他開火之前,一名年輕的中尉推開他的步槍,告訴他別做傻事。他難道不知道射殺孔雀會帶來霉運嗎?長官補充說道,如果凱瑞爾違背命令射了那隻鳥,就要接受軍法審判。

下一步可想而知。凱瑞爾一等中尉走得看不見人影,便舉起槍仔細瞄準,一槍中的。如果射殺孔雀會帶來霉運,他倒是沒發現有什麼不同。

不過,霉運確實降臨在沃穆爾的幾名守兵頭上;這些人恐怕一輩子都沒傷害過孔雀。一番激戰之後,皇家・沃威克(Royal Warwick)兵團第二營被打得七零八落,分散的士兵在二十八日下午六點左右被迫投降。大約八十名士兵和一名軍官被他們的俘虜者——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SS 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 Regiment)——一路推擠,趕進村莊外的一個小型開放式穀倉。

當他們被塞進穀倉,林恩艾倫上尉發出抗議,表示裡頭的空間不夠傷員使用。一名親衛隊隊員立刻用帶著濃濃美國腔的流利英語回嘴,「黃色英國人,你們要去的地方會有很大的空間。」

他一說完就朝穀倉丟擲一顆手榴彈,然後大開殺戮。這些親衛隊隊員連續十五分鐘以手榴彈、來福槍、英軍的步槍和手槍猛烈攻擊,同時把兩批戰俘帶到穀倉外,由臨時組成的行刑隊執行槍決。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有大約十五名英兵在成堆的屍體中存活下來。

往南八英里,盟軍仍在卡塞爾持續頑抗。正如布里奇曼上校預見的,這座位於丘陵上的小鎮成了西面防線的「直布羅陀」。兩天以來,克萊斯特將軍的坦克、火炮和迫擊砲重擊這座城鎮⋯⋯一波波的斯圖卡進行轟炸⋯⋯然而它依然屹立不搖。這是一個小小的奇蹟,因為主要的守軍——格洛斯特衛隊第五營——幾乎毫無軍備。奉命設立路障的范恩中尉只找到一輛農用拖掛車、一具犁頭、一輛馬車和一架水車。 當坦克衝進鄰近的花園,他試圖用一把博斯步槍阻擋——然後望著子彈從裝甲車的鐵板上彈開。

城鎮被團團包圍。然而在五月二十八日晚上,格洛斯特衛隊的軍需官勃萊斯頓上校竟然設法送來一些補給品。守軍坐下來,享用一頓由牛肉罐頭配陳年葡萄酒的奇怪晚餐。

在包圍圈的最南端,畢洛將軍的第一集團軍仍然堅守里爾。和大多數法軍不同,這支部隊抱著熱情的信念奮戰不懈,強力阻擋德軍的六個師——這表示少了六個師阻撓英國遠征軍北上。

如今,絕大多數部隊都在撤退的路上了。是時候放棄最南端的據點,將守軍撤回海岸進行後防。

相關書摘 ▶只要英語綿延不絕,「敦克爾克」一詞將被人們以崇敬之心永遠傳誦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敦克爾克大行動》,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華特・勞德(Walter Lord)
譯者:黃佳瑜

一九四○年五月,一場史上最大的撤退行動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未來。英法盟軍在比利時投降、戰線已崩潰到法國海岸線,在最艱難之時,「發電機行動」啟動了。面臨德軍的炮擊與轟炸,九天之內,英法軍艦與民船一同將四十萬的軍隊帶過英吉利海峽,他們是僅存的、受過訓練的部隊。不久之後,則成為了盟軍反攻歐陸的主力菁英。

邱吉爾在國會演說中,將之稱為「解救的奇蹟」。樸茨茅斯海軍上將威廉.詹姆斯爵士(William James)寫信給海軍同僚時,只能「感謝上帝賜予敦克爾克的奇蹟」。參謀長波納爾將軍在日記中更寫道,「敦克爾克撤退行動無疑是一場奇蹟。」——除了「奇蹟」二字,再沒有方法可以形容如此出乎預料、難以解釋的命運逆轉。

在不帶個人色彩的現代戰爭中,一般百姓很難有機會做出直接貢獻。而在敦克爾克,尋常百姓確實搭乘小船,前往海峽對岸營救士兵。這史無前例的救援行動激勵了英國民眾,讓他們對這場戰爭萌生出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最重要的是,他們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戰後著名歷史研究者華特.勞德,為了還原這場戰爭的全貌,走遍世界各地、親身訪談戰爭雙方上百名軍官、士兵、百姓,蒐羅各種戰爭記錄、圖書館文獻、舊報紙、日記等,提出了當代觀看敦克爾克的新視野,於美國出版後三十年暢銷不墜,成為描寫敦克爾克的經典傑作之一。

敦克爾克大行動 書封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