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篇書摘主要在探討家庭中會遇到的難題,因為家庭佔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旦出現問題,勢必是難解的習題。
文:凱莉.威廉斯.布朗(Kelly Williams Brown)
【家庭】
有些人的家庭幸福和樂,氣氛溫馨,所有家庭成員互動良好,沒有任何爭吵,只有歡笑聲不斷;有些人則是早已與父母親斷絕關係。不過,我們大多數的人都介於這兩者之間,沒有如此極端,有時歡樂無比,有時爭吵不休。
你無法決定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也不能決定自己的父母,但你可以選擇如何與他們相處,以及要用什麼態度對待彼此。
一個人成年以後,需要開始學習為自己負責,與家人的關係也進入了新階段,不能再凡事都靠父母家人,必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成為家人的支柱,將愛的心意如實傳達給家人。有些人可能認為與家人相處困難重重,因為是自己無法選擇的,也無法說離開就離開,但若能學會和家人和樂相處,共享天倫之樂,是很幸福的事!
本章節主要是探討家庭中會遇到的難題,我們不需要再多加討論和樂幸福的部份,譬如說,如何與你的堂兄弟姊妹把酒言歡,或是你有多開心你媽媽每年都會為你做生日蛋糕。因為家庭佔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旦出現問題,勢必是難解的習題。本章節是希望幫助大家解決家庭的難題,而不是錦上添花。
當你長大,父母不再扮演下列角色:
- ATM提款機
- 房子看管者,你弄得亂七八糟,還讓父母幫你整理
- 神
- 兇惡又愛碎碎唸的人
- 即使你犯了錯,也會幫你擦屁股的人
- 不管是非對錯,都站在你這邊的人
第425步:和顏悅色與父母互動
不只是與父母互動該如此,跟朋友、伴侶或同事都應該和顏悅色。我先介紹一位臨床社會工作者萊尼.科博(Laney Kibel),她有超過二十五年家庭、婚姻關係治療的經驗。
她說:
我很喜歡「和顏悅色」這個詞,表現出了一個人與他人互動的風度,以及善解人意的態度,對他人和善,也真心相信對方沒有惡意。若對方真的說了什麼話,或做了什麼事傷到了你的心,別悶在心裡,當下溝通,解決事情,錯的人就道歉。
先聽聽對方的解釋,別馬上就生氣翻臉,他們或許沒有惡意,也不是刻意刁難你,他們會這麼做,或許有什麼你不了解的難處和苦衷,但他們的出發點總歸是愛你。
父母從小照顧孩子到大,孩子長大了,要他們學習放手也需要一段適應期,清楚讓父母知道,你已經是個成熟的大人了,你會對自己負責。但這不代表父母就不能管你了,更不是說你就可以從此成為不受拘束、不知天高地厚的脫韁野馬。
第426步:記得,隨著你不斷長大,和家人的想法一定會越來越不同
父母還在學習放手的適應階段,你必須證明給他們看,你已經夠成熟,跟以前不一樣了。
你可能才剛出社會,找到第一份工作是成長過程中很大的轉捩點,但父母不可能在你工作的時候緊盯著你,更不可能隨時跟在你身邊看你是否有所成長。父母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他們只知道你就是個工作穩定的上班族,下班後可能還會去健身。
父母有時候還是把已經長大成人的子女當小孩子看,別過於激動,最重要的就是要讓父母看到你的成長,經濟或生活上都能夠獨立,為自己負責,闖了禍也能自己收尾,如此一來,父母就能放心地放手。當父母有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干預時,也別過於苛責,適時的提醒他們就好,互相尊重。
第427步:面對孩子獨立離巢,父母也在調適心情
父母當然很高興你長大成人,也感到非常欣慰,父母把你從小拉拔長大,你成熟獨立了之後,孩子自立離巢,他們難免感到些許失落。他們必須調適自己的心情,但你也能多讓父母感受到溫暖及關心。
第428步:向父母證明你已經具備那些能力
爸爸可能時常跟你諄諄教誨,不斷提醒你找個穩定工作的重要性,要如何證明自己早已了解,不只是要跟爸爸說你已經找到了穩定的工作,而是要讓他們知道你才剛在職場上獲得升遷機會。而媽媽若是不時提醒你,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及飲食,不斷叮嚀好好照顧身體,你可以跟她說,雖然有時候沒辦法吃得那麼健康,但你都有規律運動健身。重點是要讓父母感受到,你有把他們的話聽進去。
另一位臨床社會工作者希拉.瓦提說到:
若你還像是個青少年,有需多不成熟的行為與舉動,那就不能抱怨父母還把你當小孩子來看。無法做到父母期望的做人基本原則,也難怪父母親沒有辦法信任,更無法放心。
第429步:別伸手向父母要錢
長大後還伸手向父母要零用錢,怎麼能證明你已經成熟獨立了?沒錢就自己努力去賺、去累積,經濟不獨立就不算是真正的獨立。還伸手向父母要錢,就等於父母還有權力管控你的生活,有權干涉你的任何決定。人必須要有穩定的工作(第五章)、足以負擔生活的收入、適當的理財規劃以及退休規劃(第六章),有了適當的財力,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朋友南茜理智地說:「總是要家人出手相救可說是毫無尊嚴,你真的沒有賺那麼多,那就必須省吃儉用、聰明理財,而不是照樣亂花錢,還等著家人的經濟援助。」
特別是有些父母雖然願意提供經濟援助,但他們是有附帶條件的。
一位婚姻與家庭諮商師克莉絲朵.馬托克斯(Crystal Mattox)就告訴過我,她有一個病人之前結婚的時候,新人沒什麼錢,新娘的媽媽開了條件,除非他們把婚禮辦在她指定的地點,不然她絕不會幫他們出婚禮的費用。最後新娘拒絕媽媽開的條件,也不拿父母的錢了,就辦得簡單一些,婚禮當然還是希望能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舉辦。
克莉絲朵說,這種想要藉由金錢控制孩子的行為,絕對是犯了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滑坡謬誤指的是使用連串的因果推論,卻誇大了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看似有理,但其實有許多邏輯上的漏洞。
第430步:與父母分享生活,而不是處處依賴父母
無論你有多獨立成熟,父母還是想要參與你的生活,渴求被需要與被重視的感覺。關鍵的差別在於,你是與他們分享你的生活,而不是處處依賴著父母。舉個例子,你可以詢問媽媽的想法,尋求他們的建議,但最終還是要自己做決定。若沒有父母的意見你就完全無法做決定了,這種情況就是過度依賴。
南茜說:
獨立不意味著不用再理會父母的話,只是父母的角色有所轉變,從為你好的命令者,變成值得信任的建議者。
第431步:請父母吃飯
一旦你有能力,記得請父母吃飯。這無庸置疑,絕對是成熟大人才會有的行為,也代表了這兩件事:第一,你已經有足夠的工作能力與經濟能力,可以孝敬父母。第二,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有所轉變,不再只是單方面無止盡的付出。
【孝敬父母】
最新發展: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