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管的歷史:全球最浪費的產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每日消耗約5億枝吸管,平均每人每日消耗多於一枝,情況十分驚人。
文:BILLY TONG
塑膠吸管,代表著一種資本主義的生活模式。它代表著速效,讓人可以快捷地飲用冰凍的飲料,而且在大量生產、價格低廉的情況下,可即用即棄,既衛生又方便。
可是,我們杯中的塑膠吸管,並不能生物分解,它們很多時會變為長留大海的海洋垃圾,危害海洋生物;又或者殘留在堆填區之中,逾時數個世紀,甚至更久。
近年,愈來愈多人注意到塑膠吸管對環境帶來的禍害,加州的柏克萊市,更有討論希望禁止使用塑膠吸管。現在,單單是美國,每日便消耗約5億枝吸管,平均每人每日消耗多於一枝,情況十分驚人。儘管要全面取締塑膠吸管確實十分困難,但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關於塑膠吸管對環境的影響的討論出現。
其實,現代的吸管曾經歷過二次演化,才變成我們今天杯中的吸管。初期的吸管十分容易生物分解。
我們可以從發明家史東(Marvin Stone)說起。1842年,史東出生於俄亥俄州,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華盛頓渡過,早年是一位記者,後來走父親的路,成為了一個工業製造家,並以製造圓柱體形狀產品而聞名,如製作煙捲、筆筒。

當時,華盛頓盛行一種叫薄荷朱利普(Mint Julep)的雞尾酒,史東也十分愛好這種酒。
可是,他喝冰凍的薄荷朱利普,也會被當時的黑麥吸管(Rye Straw)衍生的問題困擾。在未出現塑膠吸管前,人們最先使用由黑麥製成的吸管。黑麥吸管的製作過程繁複,人們要先把黑麥漂白、分開,再逐一檢測、篩選,然後切割,僅留下下關節部分作飲用,繼而洗滌、綑紮,再出售。可是,在使用時,黑麥吸管會帶來很多問題,例如易碎、易融、產生渣子,並且影響飲品味道。

史東不服氣,希望找到黑麥吸管的替代品。經反覆思考,有天,他嘗試用一張紙包著一枝鉛筆,再用膠水固定,然後發明了紙吸管的雛型。他把紙吸管帶到一所他經常光顧的餐廳自用,瞬間吸引到其他顧客的注視。於是,史東為他的紙吸管申請了版權,並大量生產。
隨著汽水機的誕生,冰凍飲料愈來愈普及,史東的紙吸管風靡全國,在1889年,單是他名下的工廠,每天就生產200萬枝紙吸管。但是,紙吸管也有問題,即使它不會影響飲品味道,卻依然不耐用,而且紙屑容易融解在飲料之中。
到60年代,塑膠技術大舉普及後,塑膠吸管面世。塑膠吸管的生產成本低,生產速度可更快,而且耐用衛生,不會在水中融解,立即把紙吸管完全取代。
確實,單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講,塑膠是最適合製作吸管的物料。不過,我們現在知道更多塑膠對環境的壞處。
很多企業家,也嘗試找尋能夠替代塑膠的物料,比較想見的是鐵吸管。有所名為Brush With Bamboo的公司,便生產竹製吸管,全部在印度手工製作,非常耐用,可不斷重用,12枝吸管賣20美金。另外,在密歇根州的公司Strawesome,即生產玻璃吸管。
但是,以上選擇對於商家而言,生產成本太高,不能大量生產。
竹製吸管:
It's my birthday! Save $10 on #bamboostraw 10-packs - FREE INTERNATIONAL SHIPPING OCT 1! #PlasticFree #ZeroWaste pic.twitter.com/5D4iZdmfEY
— Bamboo Straw Girl (@BambooStrawGirl) 2015年10月1日
玻璃吸管:
Oh the choices! 160,000 combinations with this choose your own set of decorative #glassstraws! https://t.co/9qGbiEe6fq #bestrawesome pic.twitter.com/qAizIRtchm
— Strawesome (@BeStrawesome) 2017年6月29日
除以上之外,也有公司研究使用粟米取代現時的塑膠。Eco-Products是其中一間,他們研究從粟米提煉一種叫Ingeo的生物聚合物,這種物料可用於堆肥再生,比使用現時的塑膠大大改善環境,同時,Ingeo的靈活性可跟現時的塑膠比擬。不過,這種產品尚在研究階段,還未大量投入生產。
而CNN創辦人泰德透納(Ted Turner)和他的生意拍擋George McKerrow,則希望令紙吸管的熱潮回歸。紙吸管雖然比塑膠吸管昂貴,而且不好用,但是,紙吸管對環境做成的破壞卻比塑膠吸管少,因為紙吸管能比較能夠生物分解。
可是,自1970年起,市面並沒有生產紙吸管。George McKerrow幾經轉折後,找到當年生產紙吸管的工廠,並願意花額外費用,希望他們能夠重新投入生產。泰德透納(Ted Turner)和George McKerrow名下的「泰德蒙大拿牛排館」(Ted’s Montana Grill),於是成為70年代起,第一所重新採用紙吸管的餐廳。
21世紀的社會,擁抱高效即棄的文化。吸管確實為生活帶來便利,我們一時間也難以完全摒棄吸管,可是,只要我們改變一下生活習慣,用少一些吸管,或者選用一些更環保的物料,對環境會有極大幫助。
資料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Atlas Obscura、Tedium
本文轉載自Outside,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面書專頁:Outside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王陽翎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Ep1:氣候變遷引發飢餓浩劫,我們如何即刻救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以及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
於5月3日首播的《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由李漢威、蔡尚樺聯手主持,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對談,除了帶領觀眾一窺全球正面臨的嚴重氣候變遷、迫切的糧食危機,也帶觀眾認識世界展望會在全球各地展開的救援任務,並邀請各界一同付出行動,與世界展望會一起集結眾人之力、力挽狂瀾,守護飢寒交迫的社區家庭與兒童,同時醫治急需挽回的自然環境。
人類生活正備受考驗,而此刻的我們仍有機會扭轉命運。
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嚴峻糧食危機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目前全球約有40%人口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且約有33~36億人正生活在極易受到氣候變遷衝擊的環境中。當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重,人類與其依存的生態系統所要承擔的風險也就愈來愈高。
而全球極速暖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象,也引發物種滅絕、蟲媒傳染病、生態系統崩潰、致命熱浪、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後果。事實上,在NASA最新的研究也表示,最快在2030年,氣候變遷就會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生產;而這項結論,也呼應了聯合國IPCC發布的《氣候變遷與土地報告》。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因應措施,到了2050 年,氣候變遷將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30%。

當家庭受困於飢餓,最大的受害者竟是兒童

氣候變遷導致乾旱造成農作物歉收,或是洪水沖毀農作物及房屋,導致資源更少,導致部落間及國家間為了爭奪資源而爆發衝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兒童是對氣候影響最小的族群,卻是氣候變遷下的最大受害者。
由於在家庭生計捉襟見肘時,某些脆弱地區的家長,往往將童婚視為撫養子女的唯一辦法;此外,還可能迫使兒童從事危險的勞動工作以協助生計,卻讓他們處於剝削和虐待的嚴重危機。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童婚以及童工問題等,種種暴力不但嚴重影響脆弱兒童的身心狀況,也剝奪了兒童的基本權利與未來前途。
此外,來賓范琪斐也強調,氣候難民、飢餓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且正在擴大蔓延中。當災難發生,首當其衝的是弱勢國家、弱勢人民,以及老弱婦孺等弱勢族群。這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弱勢兒童,背負著悲慘命運,令人不忍卒睹。然而,除了感到悲痛沈重以外,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是有能力做出改變行動的人。

世界展望會人道救援三大策略-緊急回應、調適、減緩
「一個地區的糧倉受到影響,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共同承擔。」氣候變遷造成的毀滅性後果,迫使流離失所的人數創歷史新高,全球正在與本世紀最嚴重的飢餓危機抗戰,而你我都肩負起一定的責任。
例如:人道救援第一線的世界展望會,總是在第一時間搶救因遭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區域和家庭,並針對緊急程度分別訂定短、中、長期的執行策略,恢復家庭與社區生活的韌性,提升居民災變的應變力與經濟彈性,以及促進兒童的長期福祉與發展。具體來說,世界展望會三大行動策略,包括:
- 緊急回應:世界展望會首先提供挽救生命的急迫性服務。例如:供給糧食、臨時居住所、乾净飲用水、簡單醫療設備,以及心理支持。
- 調適:世界展望會與當地社區一同尋求能有效減少氣候變遷危害的策略和措施,以事先預防的措施,減少損害、提升韌力,並開發有益當地生計的機會。
- 減緩:主要是針對溫室氣體減量,規劃長期措施。例如:透過減少排入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或將溫室氣體以吸收儲存的方式,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含量,以推遲、甚至避免氣候變遷發生,降低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例如:在世界展望會的宣導下,當地居民改為使用低耗能爐具,取代傳統用大量燒木頭;或是運用生質沼氣煮飯系統,善用農業廢棄物、動物糞便產生沼氣,進而轉化成燃料,減少多於碳排。另外,世界展望會也會幫助地區建設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若不立即作出改變行動,災難將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角落,別等到發生到我們身上時,才後悔莫及。
為孩子迎戰氣候變遷!飢餓三十救援專線:(02)8195-3005 即刻救援動起來

關於《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
由《國際大風吹》李漢威、金鐘主持人蔡尚樺聯手主持,每集《國際大風吹|行動講堂》直播節目將邀請重磅來賓,帶大家深入淺出、探討急需人們重視的國際議題,並呼籲各界付出實際行動,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展開即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