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並不排斥自己宣布台灣獨立,實行「一中一台」的可能性

蔣介石並不排斥自己宣布台灣獨立,實行「一中一台」的可能性
Photo Credit: 姚琢奇 公有領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後,面對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的致命威脅,只要能保衛台澎金馬不落入中國之手,蔣介石還是願意考量「一中一台」的方案。雖然蔣介石一貫反對台獨,但是他也害怕台獨力量被美國利用,成為除去其父子的工具。

文:汪浩

蔣介石為什麼怕彭明敏?

台灣民眾都知道蔣介石曾經強烈反對台獨,但並不很清楚他為什麼這麼怕台獨。原來,蔣介石把台獨運動視為美國借刀殺人、推翻其政府的陰謀。

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日,台大政治系教授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人因共同起草一份《台灣自救運動宣言》被捕。該宣言認為「反攻大陸」絕對不可能,要求制定新憲法,建立責任政府,保障基本人權,實現真正民主,並以新國家身分加入聯合國。一九六五年二月三人被正式起訴,彭明敏被判八年有期徒刑;由於「國際特赦」(Amnesty International)等團體的奧援及美國的施壓,蔣介石於十一月三日特赦彭明敏,不過彭的生活仍受到特務的監控。期間,美國密西根大學也有意聘請彭明敏任教,但因為中華民國政府阻撓而無法成行。

一九七〇年一月二日,彭明敏在友人的協助下,從台灣逃離至瑞典。彭明敏出逃後,一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對此事自我反省「美國對華之陰謀所謂一中一台之政策,其所謂一台者乃要製造其台灣人之台灣,而非中華民國之台灣也,此其非滅亡我國而不甘心之明證」。二月四日,蔣介石聽取蔣經國對彭明敏偷渡出境的報告,再記「對彭明敏逃亡由美國人為之,更證明美之由台灣人成立台灣獨立國,以毀滅我政府之陰謀為已也」。可見,蔣介石當時把台獨運動看作是美國要毀滅中華民國的陰謀,因此,他指示外交部為防範彭明敏入境美國而大力交涉。

一九七〇年一月底,美國國安會官員何志立(John H. Holdridge)向季辛吉報告,獲假釋的彭明敏脫逃到瑞典,可能會申請簽證到美國。何志立認為這是一燙手山芋,如果批准簽證,蔣介石會認為這是對他個人的羞辱。蔣介石會把彭明敏簽證案與取消台海例行巡邏、華沙會談、尼克森政府調整對中國政策,合併解讀,可能認為美國正在出賣他。接著,蔣會認為美國以台灣人為基礎,尋求「一中一台」的解決方式。但如果不給簽證,美國學界會對政府群起而攻。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待彭明敏的簽證,可能也會疑心是美國搞「一中一台」,他們不喜歡。這件事經過台美雙方反覆交涉,到了九月十六日,美方同時在華府及台北告知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周書楷與外交部北美司司長錢復,美國決定發給彭明敏入美簽證,美方強調拒發簽證「於法無據」。九月二十一日,蔣介石指示周書楷直接向尼克森提出抗議,但尼克森不予理睬。

一九七〇年四月,蔣經國最後一次訪美,作為對國務卿羅傑斯一九六九年八月訪台的回訪,四月十八日上午,蔣經國向蔣介石辭行,蔣介石要他當面向尼克森提出三個最重要問題:

  1. 美國在華沙會談會讓步到何種程度
  2. 美國對維護中華民國聯合國代表權的態度
  3. 如果台海危機再度發生,美國是否仍會協助防衛金馬外島。其他屬次要的問題是「台獨」在美聲勢擴張、中國大陸情勢和美國對台灣軍援。

蔣經國訪問華府時的職務是行政院副院長,尼克森政府卻以對待國家元首的高規格接待他。蔣經國住進布萊爾賓館、參加一場晚禮服國宴、與高階官員會談。蔣經國四月二十一日在白宮與尼克森會談,由外交部次長沈劍虹擔任翻譯。尼克森罕見地與他密談了七十五分鐘。蔣經國面交一封蔣介石的信,稱他奉蔣介石之指示,要向尼克森轉達蔣介石對雙方共同利益問題的一些看法,接著蔣經國便取出事先準備的說帖,分幾個項目逐段說明。

蔣經國向尼克森保證,中華民國不會對大陸使用武力攻擊,但會使用政治手段來達成目標。關於台灣安全,蔣經國說中共對其他國家採取政治滲透及提供叛軍武器的方式,但對台灣會採取像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樣的奇襲、空降登陸,美國應與中華民國共同努力以確定有效防範的措施。他不能確定中華民國何時能重返大陸,但友邦與盟國應坦誠磋商,務求成功。只有七億中國人民的政府愛好和平,他們才會成為美國的朋友。蔣經國也簡短提及亞洲集體安全問題,希望美國能促成南越、南韓、泰國及中華民國等理念相同、都面臨共黨威脅的國家,協調彼此的努力。

尼克森向蔣經國保證,華沙會談只是試探性質,絕不會損害美國對中華民國的忠誠。尼克森試圖讓蔣經國放心,再三說「我絕不會出賣你們」。尼克森也保證,「美國將繼續反對中共進入聯合國」。但對蔣經國所提出的三大議題——華沙會談、聯合國席位、金馬防衛——尼克森都避免深入討論,對具體問題都採取敷衍態度。

蔣經國接著找季辛吉私下會談。季辛吉問蔣經國,如果把華沙會談移到華府或北京舉行,他會如何反應?蔣經國表示反對並力勸季辛吉打消這個念頭。季辛吉強調美國堅持強力支持友邦的原則,絕不會在任何議題上向共產黨讓步;在進行戰術運作時,有時雖會發生混淆,但我們要知道戰略與戰術的區分。蔣經國告訴季辛吉,毛澤東不是一個「正常人」,不能用正常的標準去分析毛澤東的思想和行為;毛澤東不是照一般預期的方式在反應。一九七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蔣介石在日記中提到:「匪美華沙會談之陰謀,尼氏本想牽制蘇俄以賣我,且其將會談地點移至華府,與北平之議而為經國訪美所打破。」事後證明,蔣介石結論下得太早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次蔣經國以行政院副院長身分訪美,成為台灣的最高領導人最後一次正式訪問美國。一九七〇年十月,副總統嚴家淦曾短暫地到華府參加艾森豪總統喪禮。陪同蔣經國訪問的外交部次長沈劍虹,在台美斷交之後發表的英文回憶錄《美國與自由中國——美國如何出賣它的盟國》中,認為尼克森邀蔣經國訪問,目的似乎是在對一個盟國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