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哀歌——重寫一個「魯蛇」歷史的可能性(下)

越人哀歌——重寫一個「魯蛇」歷史的可能性(下)
武夷山城村遺址出土的閩越國的主要炊器釜以及陶支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有了DNA材料,可以更大膽地提出「古越文化」考古學的概念,以DNA和語言學建立起來的關係來聯繫特定語系人群(越人)與考古學文化(釜系文化)。本文是一個很粗淺的嘗試,把幾何印紋陶與陶釜和越人的關係聯繫起來,推理與邏輯大致不離譜,但只是個框架。

肩頭弄文化對馬橋文化有很大影響,馬橋文化以上海閩行區馬橋遺址為典型,其文化有兩個來源:首先是上海地區土著的良渚文化——是以鼎為炊器的文化。另一個就是為此遺址帶來幾何印紋陶與釜的肩頭弄文化。兩者並存形成了馬橋文化,而鼎系較具支配性(宋健,1988)。前述DNA的Y-染色體研究也顯示馬橋遺址在良渚文化階段是單純的南島語系人群(O-M119),但到了馬橋文化階段則有越人(O-M95)進入,陶釜與幾何印紋陶的出現應該就是反映越人的出現。換言之,幾何印紋陶與炊器釜,以及相關的文化內涵,就是南亞語系越人的文化,我們可以沿著此一線索往前探尋。

6a01a3fce68f54970b01b7c8f6a6d7970b
圖九:浦城牛鼻山遺址的上層以釜系為主,上層以鼎系為主(ca. 3,000-2,000 BCE),鼎是有三隻腳的炊器。閩北地區是鼎系文化與釜系文化的交接地帶,早期為鼎系人群居住,晚期則釜系人群(越人)開始進入。

閩、浙、贛交接地帶在早一階段——新石器時代晚期,卻是一種使用鼎為主要炊器的文化,稱之為牛鼻山文化(3,000-2,000 BCE),以福建浦城牛鼻山為典型遺址(福建省博物館,1996)。牛鼻山遺址本身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典型的鼎系文化,上層則變為以釜系為主,亦還有少量的鼎(圖九:牛鼻山文化的陶器)。其上層與江西鄰近的鼎系文化的關係比較密切。但與福建沿海地區不同,例如以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為代表的曇石山文化(3,500-2,000 BCE)就是一種釜系文化,絕大多數的炊器為釜,整個遺址到目前為止出現了上百件釜卻僅出現個位數的鼎。

看來在閩、浙、贛交界的山區地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前鼎文化版塊與釜文化的交界地帶,早期有鼎文化系統的人群居住,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有越人進入,到了青銅時代以後,越人則大量湧入,且開始有比較複雜的社會組織,形成國家,又不斷擴張,進入浙江錢塘江流域南側,後又北上與吳國競爭。在秦漢時代的閩越與東甌,實際上並非由寧紹平原「轉進」到福建與浙南,而是被逼退到他們興起時的根據地。

6a01a3fce68f54970b01b7c8f6a6e7970b
圖十:釜(左):越南紅河流域東山文化陶釜 。鼎(中):河南鄭州大河村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中期陶鼎。鬲(右):河南鄭州商城出土,早商文化陶鬲。鬲具有三個空的袋足。

取代鼎系牛鼻山文化的釜系肩頭弄文化究竟從何而來?由於浙江地區新石器時代是良渚文化及相關的鼎系文化,所以肩頭弄文化並非來自浙江。他們也不是來自北邊的江西,因為江西的新石器時代的幾個確認的考古學文化都是鼎系文化,同樣到了青銅時代就出現了以釜系為主兼有鼎系因素的混合文化,以江西萬年縣附近的遺址群而得名,稱為萬年文化(ca. 1,500-1,000 BCE)。

而其西半部則有商文化——一種鬲系文化自北而來(圖10:釜、鼎、與鬲),形成了具有支配性的主體,被稱為吳城文化(ca. 1500-1000 BCE)。學者認為吳城文化的貴族係北方南下的商人,但是底層則是原住民越文化的一支。不過,仔細的觀察學者對吳城文化「文化因素分析」的圖解,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拆解出其底層的「鼎系文化因素」,次一層的「釜系文化因素」,幾何印紋陶與此層有關,且與萬年文化有高度相似性。最後是上層的鬲系文化,包含商文化及其它在當地產生的變形(圖11)。也就是說它的文化至少有三個明顯的陶器群,可能代表有三個人群先後來到此地,並存於一地。

此處特別討論吳城文化的「文化因素」,因為吳城遺址也曾經就墓葬出土的人骨進行了Y-染色體檢測,有三個成功的樣本,有兩個屬於O-M95,就是釜系的「越人」,另一個屬於O-M122,就是鬲系的「商人」。筆者認為,如果取樣再擴大,也許就會看到鼎系文化人群的DNA。此一檢測,雖然樣本數少,但是基因的檢測與文化分析相符,與前面討論到的馬橋文化類似,絕非偶然。

6a01a3fce68f54970b01b8d280f135970c
圖十一:吳城文化的「文化因素分析」,上部為鬲系文化,就是商文化,中段為釜系文化,就是一種古越文化,下段為鼎系文化,屬於商、古越兩者以外的族群。幾何印紋陶與中間的釜系文化有關。

如果肩頭弄文化的來源不是從浙江東來,也不是從江西南下,就應該是從福建沿海或閩南地區進入閩、浙、贛交界地帶。這兩個地區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起一直到青銅時代為止都是釜系文化,鼎在某些遺址中或有出現,但都被認定為外來的,且數量很少(如前述曇石山文化),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也都開始出現幾何印紋陶(林公務,2003、2012)。

最近發現的漳平市奇和洞遺址則可以進一步看出,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時代中期連續地發展,新石器時代早期早段的陶片不易看出器形,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ca. 8,000-5,000 BCE),器形可辨,就確定屬於釜系文化,且一直延續(福建博物院等,2013、2015)。閩南與閩海岸應該算是釜文化很核心的區域,肩頭弄文化當源與此。

釜系文化的地理分布相當廣,時代較早者如湖北的城背溪文化(ca. 6,500-5,000 BCE,圖八),湖南的皂市下層文化(5,500-4,800 BCE)、彭頭山文化(7,000-5,600 BCE)、與高廟文化(5,800-5,000 BCE)。廣東的咸頭嶺文化(5,000-4,000 BCE)、福建的奇和洞三期文化(8,000-5,000 BCE)、廣西的甑皮岩五期類文化(6,200-5,000 BCE)、頂螄山文化(6,000-5,000 BCE)等。其中偏北者,在4,000 BCE以後被鼎系文化覆蓋,比方湖北、湖南就被屈家嶺文化(3,300-2,600 BCE)等所蓋過,甚至及於粵北的石峽地區,石峽文化的下層為釜系,上層則被鼎系覆蓋,與湖南平原地帶發展相似。

6a01a3fce68f54970b01b7c8f6ac40970b
圖十二:湖南永州市東安縣南溪村做果山遺址出土陶釜以及陶支足(ca. 1,500-500 BCE)。湖南與湖北山區陶釜與陶支足傳統起源於6,000 BCE,一直延續下來。

有些地區釜系文化頑強地持續其傳統,如湖北的路家河文化(ca. 1,500-1,050 BCE)、湖南坐果山文化(1,500-600 BCE)(圖十二)、廣東河宕文化(2,200-1,500 BCE)、香港涌浪文化(ca. 3,000-2,000 BCE)、福建曇石山文化(3,000-2,000 BCE),閩南粵東的浮濱文化(1,400-800 BCE)、閩北黃土崙文化(ca. 1,350-1050 BCE),還有越南的馮原文化(2,000-1,500 BCE)、東山文化(500-0 BCE)(圖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