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哀歌——重寫一個「魯蛇」歷史的可能性(下)

越人哀歌——重寫一個「魯蛇」歷史的可能性(下)
武夷山城村遺址出土的閩越國的主要炊器釜以及陶支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有了DNA材料,可以更大膽地提出「古越文化」考古學的概念,以DNA和語言學建立起來的關係來聯繫特定語系人群(越人)與考古學文化(釜系文化)。本文是一個很粗淺的嘗試,把幾何印紋陶與陶釜和越人的關係聯繫起來,推理與邏輯大致不離譜,但只是個框架。

大約在西元前13到8世紀間,北方地區有一個降溫期,使得旱作的鬲系文化農耕者往南尋找耕地,間接擠壓到越人,導致越人的社會結構起了變化,在武夷山一帶開始形成國家,且不斷擴張。春秋戰國時代,氣溫回暖,武夷山附近的越人國家乘勢佔領杭州灣一帶,開始與吳國競爭,最終打敗了吳國,接著與鬲系的漢人國家爭勝,並未成功。接下來就是閩越、南越、駱越與秦漢帝國的抗爭史。

以上是利用做其他研究時隨手摘下的材料寫的,有點囫圇吞棗。但是經由這樣的評估,筆者認為現在要寫一個非漢族史觀的「越史」,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馬援擊敗徵側姐妹為止(或更晚),非但可能,也很值得寫,而且有機會寫得很精彩。但是,要寫這樣的東西,必須把相關材料——傳世文獻、氣候環境變遷、基因資料、考古材料等——做最好的吸收,然後充分發揮「綜合的藝術(art of synthesis)」,方能奏功。

最後,如果現在還有人可以唱「越人歌」,也許不是一首「情歌」而是一首「哀歌(lamentation)」,哀悼的是一個喜好並適應熱帶環境的族群,被具有強大適應力的溫帶族群驅趕。哀悼族群易受分化,導致敗亡。哀悼許多族人失去自我身份認同(self-identity),甚至變成強勢者的一部分幫助欺壓其他的「魯蛇」。而這在歷史中並不罕見。

本文經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參考文獻詳見原文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