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畫家達利可能有私生女?辭世28年後依法被「開棺鑑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貝爾的律師表示,若阿貝爾證實是達利唯一的孩子,將可望從西班牙政府手中拿回,這位20世紀夙負盛名且多產畫家龐大遺產的25%,其中包含上百幅畫作。
西班牙超現實藝術大師達利(Salvador Dali)辭世已有28年,一生沒有孩子,不過在2015年有名婦女出面聲稱她是達利的私生女,鑑定專家昨(20)日在他的家鄉挖出達利靈柩,開棺採集DNA樣本做親子鑑定,確認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所實,這名女子將得以繼承達利龐大的財產,估價約為42億台幣。
(中央社)一名在加泰隆尼亞的靈媒阿貝爾(Pilar Abel)表示,她的母親以前在卡達克斯(Cadaques)工作時,和達利有過一段情。達利曾在這座風景如畫的西班牙海港城鎮居住多年。
BBC報導,1956年出生的阿貝爾,聲稱她的母親安多尼亞(Antonia)在1955年時,曾在達利住家附近當女傭,安多尼亞後來搬到別的城市,並與另一個男人結婚。阿貝爾聲稱,她的母親多次告訴她達利是她的父親。「我唯一少的,就是達利的鬍子。」阿貝爾告訴《世界報》 。 達利也在當時和他的謬思女神卡拉(Gala),不過他們之間並沒有小孩。
阿貝爾在2015年已提出親子鑑定的申請,法官6月時表示,已故畫家沒有留下任何個人物件或是部位可以用來檢測,法官准許她做DNA親子鑑定,看她所言是否屬實。

阿貝爾的律師表示,若阿貝爾證實是達利唯一的孩子,將可望從西班牙政府手中拿回,這位20世紀夙負盛名且多產畫家龐大遺產的25%,包含上百幅畫作、商品權、與他在加泰隆尼亞的私人財產。
《每日郵報》報導,達利當時的律師宣稱,達利的遺產估價約為1.8億歐元(台幣42億元左右)。
法新社報導,鑑定專家在西班牙東北部費格拉斯(Figueres)達利戲劇博物館(Dali Theatre-Museum)閉門作業,打開超過1公噸重的厚重石棺蓋。而加泰隆尼亞高等法院也在聲明中表示,已在20日晚間10點20分開棺,從達利遺骨或牙齒碎片採集的DNA樣本,將送到馬德里做檢測。
鑑定結果料將在數週後出爐。阿貝爾在馬德里告訴媒體:「我只想知道真相。我很確信,心情也很好。」
1904年出生的達利,很早就展現出他繪畫的天賦,18歲時進入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念書,雖然因為煽動學生鬧事而被開除兩次,但他發展出開創性的先鋒派畫風,之後也加入了超現實的畫派,包括著名的畫作《手淫成癖者》。
達利在離開加泰隆尼亞12年後重返故鄉 ,邀請了法國詩人保羅( Paul Eluard )與他俄羅斯的太太伊蓮娜(Elena Ivanovna Diakonova) ,達利稱她為他的謬思,而她也一直陪在他身邊,不過他們之間並沒有小孩。
開棺驗屍前例,包含詩人聶魯達和一隻鵝
過去其他著名的「開棺」事件,包含了南非人權鬥士曼德拉的孩子。曼德拉於2013年過世時,3名在他之前過世的孩子也被挖掘出來,為了讓這位南非總統跟孩子合葬。還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詩人聶魯達,在2013年時被開棺,當時傳說聶魯達是被智利獨裁的皮諾契特政府下毒殺害,不過後來開棺驗屍的結果,並沒有發現任何毒物。
而在馬達加斯加,也有「翻屍節」的傳統,當地人認為,重新安葬他門的親友,是愛與尊重的表現。根據Nownews報導,翻屍節就是他們向祖先報告家庭情況,以及獲得祝福和引導的機會。這樣的儀式在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原上很常見,每隔一段時間,當地人就會把祖先的遺體請出來跳舞。舞蹈結束後,人們還會用手指隔著裹屍布描摹死去親人的輪廓,告訴孩子們這個人有多麼重要。
另外,「開棺驗屍」也不僅於人類,德國赫特福德郡的警察挖出一隻鵝的屍體,當時指控這隻鵝是被槍殺,而德國法令禁止蓄意傷害野生動物,當時也有人懸賞重金要揪出殺鵝兇手。不過驗屍結果發現牠是死於自然原因。
核稿編輯:羊正鈺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