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死了,還救得回來?以愛爾蘭語及希伯來語為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許多國家是多語言社會,各種語言的使用者居住在一起;或者,一個人在不同時候可能使用不同語言,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免有些語言勢力單薄,最後死去。我們不禁想,要是語言死了,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救回來嗎?
世界上的語言約有五千到七千種,反映了各式各樣的文化。許多國家是多語言社會,各種語言的使用者居住在一起;或者,一個人在不同時候可能使用不同語言,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免有些語言勢力單薄,最後死去。我們不禁想,要是語言死了,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救回來嗎?
多語言的社會於你我而言都不陌生,語言學家Holmes就曾舉例,他觀察的一位新加坡個案,在家裡和媽媽及爺爺講廣東話、和朋友說新加坡式英語、在小商店及傳統市場用閩南語;而在百貨公司則使用新加坡英語。學校上課時,有一半是用北京話上的,另一半則是正式的新加坡式英語。
這不是什麼新聞——無論看這篇文章的你來自哪裡,你的生活中可能都不只一種語言。舉台灣而言,傳統市場可能使用台灣閩南語或客家話,到了百貨公司說起台灣華語,回家則使用自己的母語,許多原住民在家可能使用族語。
這些語言在社會上並不會是平等的——當然我們得定義平等是怎麼一回事。舉例來說,在傳統市場裡,只要對方聽得懂,說華語可能也可通;然而當我們到了百貨公司,說一口族語和閩南、客家話,很可能就會讓店員驚訝不已。我們在此先不定義這當中蘊含了哪些現象,但簡言之,若某種語言無法在當地社會自在使用,該語言的使用者很可能會因為許多考量,使用社會上強勢的語言。久而久之,弱者愈弱,語言就很快會步入死亡。
語言的死亡速度非常之快,且過程可能讓使用者當下並不會多作察覺。愛爾蘭語過去在愛爾蘭是地位較高等的語言,擁有自己的文學、古典語等豐富的文化資產。然而隨著英語勢力增巨,愛爾蘭語的地位逐漸被英語取代,很快地年輕人開始對愛爾蘭語的文化感到陌生,並只在日常生活中部分使用。他們不知道愛爾蘭語可以用來討論很深的學問-基本上,每個語言理論上都能辦到。最後,愛爾蘭語成為「農民使用的粗俗的語言」,邁向死亡之路。

近年來,愛爾蘭政府大力推廣愛爾蘭語,並將該語言視為愛爾蘭的國族認同。政治及教育是復活語言的常見手段,然而效力有限,即便到了今天,愛爾蘭街頭上的年輕人可能無法流暢講十分鐘愛爾蘭語、探討這週發生了什麼世界大事。愛爾蘭語在這些使用者間,成了徒剩基本日常生活表現功能的語言,罵人、抱怨、表現親和力、國族認同時使用爾爾。甚至,有些人不知道愛爾蘭語是能夠書寫的,他們顯然不知道世界上沒有語言不能被書寫,只有人們不習慣書寫的語言。
愛爾蘭語的故事告訴我們,語言一旦死了,就非常難使其復生。語言中的那些音節、充滿智慧的詞語、特別生動的表達方式及生活智慧,都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一個很特別的例子是希伯來語。這個以色列人所使用的語言,在很早的時候便已壽終正寢。有很長一段時間,以色列人散居世界各地,當時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根據居住的地方不同而相異。以色列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大多為阿拉伯語、意第緒語、拉迪諾語。在阿拉伯世界居住的以色列人,使用阿拉伯語;而意第緒語則是一種結合部分猶太詞語及特色的日耳曼語,於世界各地的以色列族群之間流通。拉迪諾語則是以古西班牙語為基底、融合希伯來語的語言。
以色列人獨立建國之後,許多人認為以色列人必須使用希伯來語,當時雖然有許多意第緒語使用者表示不滿,但最後以色列仍決定使用希伯來語為官方語言。當時的希伯來語,是個死掉的語言,僅存留一些詞語在其他語言中。經過一番功夫,以色列成功將希伯來語「復活」。到現在,希伯來語擁有750萬名母語使用者,早已脫離瀕危語言名單——這樣的情景,大概就像從棺材裡復生,身體檢查還比我們健康一般。
希伯來語的復活並非一日可成。19世紀出生於俄羅斯的猶太人本耶胡達是讓希伯來語復生的靈魂人物。他並沒有直接參與以色列的語言政策制定——這位老兄在1922年就告離人世了,離以色列建國還遠得很。那麼他又是怎麼拯救現代希伯來語的呢?
如我們前面所述,希伯來語很早就死亡,只存在經典上面,偶有希伯來文的著作,但已徒是「書面語言」。情況很類似現代的拉丁文,雖然仍有許多學習者,然而已經沒有人以拉丁語為母語或日常主要語言,這些人頂多是戴著拉丁文的遺物過過癮,但不會讓它在生活中「活過來」。

本耶胡達懷著回去「充滿奶與蜜的土地」的夢想,但他認為一旦要回去建國,代表以色列人的希伯來語就得復活。於是他將自己的姓名改為猶太姓名,並且全面改用希伯來語。除此之外,他做的最重要一項工作,便是「命名」——他用希伯來語的構詞結構,創造出當時本無法用希伯來語指涉的新事物-因這樣語言才能保持活力;隨後他移居巴勒斯坦,自力出版希伯來語所寫成的報紙。此外,他也對自己的兒子使用希伯來語,他的兒子成了現代希伯來語「第一位母語使用者」,距離上一個以希伯來語的母語使用者,已相隔了兩千年。
本耶胡達畢生致力讓希伯來語復活,甚至著手編纂現代希伯來語字典,因為他的努力,以色列建國後,推廣希伯來語已有豐富根基。同時以色列人團結向心,對希伯來語也高度認同,種種因素,也讓希伯來語,成了語言史上復生成功的極珍貴例子。
可惜並非所有語言都這等幸運。自1950年來,世界上一共約有200多種語言死亡。這些語言有少部分像拉丁語——擁有意大利語等子嗣,然而絕大多數都是孤單的死去,更有許多是語言學家來不及完整記錄的語言,其中的歷史痕跡、風華歲月,就這麼消失在人類世界中。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Chatbot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