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憂愁並且熟悉的慢琴鍵,穿過那個只有我們知道的夾縫,然後滲進本來已經遺忘的記憶。
作者:陳輝龍
親愛的Cannon:
我又回來了。最後一班地鐵裡,除了兩個依偎的忘記還有我存在對面的情侶之外,初秋的車廂確實荒涼極了。
新的耳機像新的耳朵一樣的傳來清澈的古典FM頻道。
憂愁並且熟悉的慢琴鍵,穿過那個只有我們知道的夾縫,然後滲進本來已經遺忘的記憶。
鋼琴聲,先在視覺上浮現,Arthur Rubinstein低垂著眼瞼有點恍神的RCA唱片封套上的黑白表情。
《布拉姆斯:六首鋼琴曲,作品118》的第二段A大調間奏曲。
我所熟悉的聲音,不是Glenn Gould那種彷徨,也不是Radu Lupu一絲不苟的熟練。而是在上海的第一年,你從N.Y.的中古唱片行買到這張魯賓斯坦六十年代的錄音,完全未拆封的極品。
當時,住的附近的梧桐樹已經開始全部轉成Rubinstein彈出的那種感傷的檸檬黃,妳說布拉姆斯的內向,只有在「間奏曲」才能深刻感覺到,並且每個聽到的人都會有共鳴。那幾個夜晚的睡前,最少總要放過一遍,妳才願意放心入睡。
實際上,現在對這首曲子的熟悉,也是因為那幾天妳不停的播放。
我在車廂,閉起眼睛。想起我們的時光,居然完全沒有不開心,頂多,只是妳對兩個人要多年分隔兩個遙遠城市的小小抱怨。
妳回到妳的城市一個月後,我又收到妳寄來品像近乎全新的《蕭邦:平靜的行板與華麗大波蘭舞曲,作品22》,幾乎沒有摺痕的EMI天使牌的LP封面,依然是魯賓斯坦。
這時候,我幾乎在一種連自已都無法接受的工作狀態中,緊繃的日以繼夜生活裡,開始覺得把唱片放在唱盤,放下唱針,這種緩慢的播音方式,已經無法進行了。坦白講,我只在收到時,播過一次,後來就再也沒有過了。
然而,我在坐車走路的途中,用MP3聽其他人的《F. Chopin:Andante Spianato et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Op.22》。
比如:Jean-Bernard Pommier。他彈的蕭邦22號間奏曲,讓我覺得明亮開朗,或許是數位錄音的神奇,而不是詮釋原作的精神。但是波米耶的方式,讓我有另類的快感,這段期間,我開始害怕,甚至厭倦,魯賓斯坦與黑膠…;現在仔細想想,會不會是害怕想起妳呢?
就像我們一起熱愛的《布拉姆斯:六首鋼琴曲,作品118》,那時候,我也換成安定的普萊亞先生的MP3版本了,當然,Murray Perahia是被大眾評比用力拍手安可的,那類妳所不認同的那種演奏者;妳專業上認同的演奏者,就要像魯賓斯坦一樣,熟練還要有能喚醒人們內在的深情。
好吧~其實這也是我們之間,總也說不出口的關鍵困境。從小到大妳貫徹始終追求的鋼琴專業,從不間斷,沒有退縮。那個秋天,我當然知道,妳必須參加的那個鋼琴演奏者最重要的標地競賽的不安,更知道妳來,是為了幫在困境的我,或,我們,加油取暖。
只是,當時的我們,真的是沉醉在理性地球表面的兩個外星人種,完全不知道世界其實即將對天真(或無知)的妳我給予嚴重的打擊。只是,當時彼此都有奇怪的不祥呼喚環繞著…,卻怯於面對。我跟妳真的完全不同。我從沒有一生要堅持的專業或信念,總是搖擺,總是動搖。(多年來,果然兩個外星移民完全沒有感覺的緩緩隔離了。)
後來,這麼多年過去,我有點明白所謂「間奏曲」對我們的定義了。也有古時候就存在的類似曲風,比如巴哈,這段時間,我買了很多庫普曼的古鋼琴巴哈間奏曲,像: 《Bach,JS:Chromatic Fantasia & Fugue in D minor BWV903:I Fantasia》就是我單調生活中靜心的穩定新聲。
地鐵終站到了,古典FM卻還沒結束。
回到住處,這個叫《間奏曲》的結尾,播出了原來是過幾天要在國家劇院Solo的Live浦朗克的《憂鬱》版本,哇,終於放出我們最偏愛的F. Poulenc曲子,因此,我有了重新寫信給妳的勇氣…。(然而,差點讓我愣住不趕把信寄出的原因是,鋼琴獨奏的表演者名叫:可儂。)
秋安。
Photo Credit: Nayu Kim @ Flickr CC BY 2.0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