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諾蘭神話的終結」,或是「諾蘭的新紀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以為,我曾從諾蘭電影學會的,恰恰是現實的相對性。是以,《敦克爾克大行動》令我困惑。什麼時候開始,活只是活,死只是死?要活就不能死,要不死,就得是無一絲複雜度的純然拼搏?
是「諾蘭神話的終結」,或是「諾蘭的新紀元」,其實都是同一件事。克里斯多夫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2017),來到了全然的轉變,這是大人味、富有平衡感與人文關懷的作品,常被質疑的缺乏情感深度、缺乏議題格局,俱一掃而空。
《敦克爾克大行動》極少懸念、未有冒險、形式不再顯得炫耀刺眼,它是溫順、溫厚、甚至溫柔的。不再是過往那些讓人捏一把冷汗、卻又不可自拔地為那個天才所神迷的諾蘭作品,這是一部極優秀、幾乎無可挑剔,的平凡電影。
說「神話終結」,指涉的於是非關作者的失手,那是一個深沈、濃郁的迷思,之突然關閉。
時間的魔法
敦克爾克戰役是二戰期間一次戰略性大撤退,英法盟軍被困在法國東北一處偏僻海邊,《敦克爾克大行動》不講敵我交戰,而是將焦點放在戰爭所造成的生存畸零地:四十萬人等著被救援,可地形與戰勢惡劣,死亡陰影籠罩著。
電影分三路進行,字幕清楚標示,電影的107分鐘裡,「陸」歷時一週,「海」是一天,「空」是一小時。情節分別是,數十萬人集結在海邊與提防,無從發動作為、只能消極等待的絕望感,以及被徵召的民間遊艇,以小搏大、近似《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那種能救一人、就是一人的情操,還有空軍在執行任務中,面對燃料用盡、機艙破損的墜機威脅,在自救或戰鬥到最後間遲疑。
關於「時差」:在《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是夢境不同層階的套疊,夢、夢中夢、夢中夢中夢……,用縱深來理解夢的分界,瞬間榫接上歲月長河,旋出數學般的精密牽動;《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依據時間膨脹理論,星際旅程的一日兌為地球的七年,人物得破解悖論,穿越時間格網的疊合、鑽進縫隙,啟動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互相調度。
而《敦克爾克大行動》,一週、一天、一小時,漂亮的交叉剪接下,或者仍企圖將三條線互作對接(docking)、點線面地織出時間迴旋(即,一週,是由一天與另一天、一小時與另一小時組裝成的;同理,24個一小時將織出一天,而七個一天會組裝成一週,即不同時間尺度互相含括、幻變,的視角),可那些對接的時點俱太隱晦、太無效,以致於三條線到底各自獨立。甚至,且有空間將之區隔開來,三者幾乎可看為毫無相關的故事。
克里斯多夫諾蘭一向善用電影的魔法,深明電影就像夢,巧妙而聰明的調度,可以將大銀幕的兩小時,轉換成不同時間旅程的體驗。但當《全面啟動》和《星際效應》讓這種魔法變出一個新的取代性現實,讓觀眾看到全新的時間架構與行進底,故事如何展開、人物陷入如何處境,《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的時間設計,「沒有要」(而非「沒能」)隱喻人的處境,只像是講述電影之重整時間、以催生心理強度的教科書章節。
黑暗內在的侵蝕
從處女作《跟隨》(Following, 1998)開始,甚至是最淺、最平的《針鋒相對》(Insomnia, 2002),克里斯多夫諾蘭的作品裡總是載著謊言、秘密、謎語,它們不是線性的事實扭曲,而是經籌設或幻覺而來的平行宇宙。它們且由此透露了主人翁之迷失於闇影荒原。諾蘭從非直接去揭發那些黑暗面,而是讓怪誕、卻也自成一格邏輯的行為,映射地訴說人幽深又立體的內心世界。
《記憶拼圖》(Memento, 2000)將順行性失憶症(忘記發病後發生的事,不同於一般的逆行性失憶症會忘記發病前的事)患者亟於還原與掌握現實的作為,拼組地回溯一個人承載諸種迴異的慾望、動機、創傷,那種意念紛繁錯雜的處境。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將小丑的虛無的惡,和蝙蝠俠自童年陰影而來的善,做出辯證,說明了真正驅動人進行任務、翻攪世界的,從非特定的性格本質,而是繁複的情結叢結;也因為這樣,人對事物的理解與追究,得那麼警覺,並接受怎樣也無法有種大放光明、平坦安心的生存事態。
可《敦克爾克大行動》中的「讓自己活下去」、「讓他人活下去」,是這麼直白,迴盪給每個人物的單純、天真,令我驚駭。所以,在生死攸關的險境中,真會逼出扁平、蒼白、毫無灰階的三原色式的意志?是這樣嗎?
我以為,我曾從諾蘭電影學會的,恰恰是現實的相對性。是以,《敦克爾克大行動》令我困惑。什麼時候開始,活只是活,死只是死?要活就不能死,要不死,就得是無一絲複雜度的純然拼搏?
我曾在諾蘭作品中學到,以宇宙為後設點來審讀人類世界,在邏輯的穿梭與重整間另外定義真實;是以,存歿的極限點,可以遣用夢境切換的理解視角;關於城市與眾人的興衰,除了邪惡,善良更得通過虛無的滲透;而人與人的相守,當開拓地實踐由不同維度與層階的意義,我們將不再需要立即的救贖,所有的願望,更值得綿長蜿蜒的真理式實現。
可《敦克爾克大行動》,普世地,現世地,只有一個世界,只有一種活著。即是,在這裡、活下去。是啊,從此以後,何必與黑暗糾纏?反正只要生存,就有光明。

Pledge-Turn-Prestige
《頂尖對決》(Prestige, 2006)說:「變魔術的三個步驟,首先是pledge且譯為以虛代實,魔術師給觀眾看到一樣東西,卻並不是完整的;接下來是turn,這是一個轉折,東西給變不見了;最後是prestige,得再變出原先的東西來。魔術完美結束。」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