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到沒人敢再蓋!農委會:520後新建的「農地違章工廠」要全拆光

拆到沒人敢再蓋!農委會:520後新建的「農地違章工廠」要全拆光
Photo Credit: Wing1990hk @ Wikipedia CC BY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農委會表示,施工中之違法農地建築不論是哪種類型,即報即拆;已完工違法工廠,則將依規定處以罰鍰且通知行為人於一個月內自行拆除,如未恢復原狀,則將斷水斷電,並每個月連續罰鍰,直到恢復原狀或由地方政府強制拆除。

(中央社)

為保糧食安全並解決農地問題,行政院決定將2016年5月20日後,於農地上新建的違法工廠全數拆除,遏止農地違法工廠亂象。此外,也將厚植農地價值,2020年後讓專業農平均年所得達180萬元。

日前行政院召集農委會、經濟部、內政部、環保署、法務部等相關部會共同研商保護農地策進作法,行政院長林全在聽取農委會報告後,決定將2016年5月20日,蔡政府上台以後農地上新增的違法工廠全數拆。

經農委會初估,全台約有1萬3,000公頃農地被違法工廠占用,污染農地、切割農地,造成農業生產環境破壞。農委會於7月20日向行政院報告後,確立520後農地上新增的違法工廠將全數拆除,確認沒人敢在農地上設立違法工廠後,再討論舊有違法工廠如何處理。

農委會進一步表示,依現行《都市計畫法》《區域計畫法》《建築法》等均有規定違法裁處手段,包括連續罰鍰、斷水斷電、強制拆除等方式,但地方政府辦理違規裁處業務時,易受到壓力,造成執行力不佳,難於短期間內達到拆除目的。

因此,各部會已共同研商提出處理農地上違法工廠策進作法,明確將拆除作法區分為二類,第一類為施工中之違法案件,不論何種類型,即由地方政府建管單位執行即報即拆作業。

第二類則為已完工違法工廠案件,將依規定處以罰鍰且通知行為人於一個月內自行拆除,如未恢復原狀,則處以斷水斷電,並每個月連續罰鍰,直到恢復原狀或由地方政府強制拆除。

此外,農委會擬定「促進農地利用方案」,規劃逐步把零碎農地整合,並將培育、引進專業農民投入農業生產經營,藉由優質化、效率化的農業經營,希望到2020年後,專業農的年平均農家所得可以達到新台幣180萬元以上。

聯合報導,農委會對比航空衛星照,發現去年520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全台農地「長」出286棟新建物,疑為非法工廠,其中彰化就占近四成,且大多位於彰化縣頂番婆地區。

農委會日前拋出農地非法工廠合法化的兩項配套措施,第一是業者須付變更地目價差,並挹注到農地保護基金,第二是去年520後建造的非法工廠即報即拆。現在確定第二項配套將開始進行。

農委會說,透過內政部國土監測系統比對後,去年520後,有16個縣市的農地都疑似出現新違建,彰化縣109棟最多,高雄市、台南市、屏東縣、花蓮縣也都超過20件,將待地方政府進一步現場勘查判定是否確為違建。

農委會企畫處長蔡昇甫說,工廠大多是零星式散布在農地上,因此對農地的影響不會只是13,000公頃,對周邊農地都可能造成汙染、破壞。

根據農委會農業統計資料庫,截至2016年底,全台農耕地面積為796,618公頃,每戶所得102萬5,699元。

農地違章工廠汙染灌溉水

前台中市議員張國輝6月投書蘋果新聞表示,非法工廠在農業區,對農業區的環境威脅主要在於汙染與交通。

污染方面,由於工廠零星分佈在農業區各角落,没有污水處理廠統籌工廠廢水,事業廢水自然排向灌溉溝渠,污染農田與溪流,使農田中毒。交通方面,由於傳統的農路寛度只有4到6公尺,又大多彎彎曲曲,非常不利載重太高的貨櫃車行駛,在工廠多的農村,農路大多因為貨櫃車穿行而柔腸寸斷。

環境資訊協會在關鍵評論網的專欄報導,全台灣各地的違章工廠都有些許不同,但同樣都會引起農地汙染。

新北市的五股、泰山、新莊塭仔圳到樹林柑園,就有許多因「市地重劃」而不得不離開工業用地的產業,轉往農地。其中大多是烤漆業,曾造成的強鹼水污染,氰化合物超標排放。

在桃園,則以中壢地區為放射核心,到處都是農地違章工廠,而工廠型態各異型態。

台中則是違章工廠最為嚴重的區域,以「潭子、大雅、神岡」及「大里、太平、烏日」為兩個大區塊密集區。特別的是,台中港工業區外有大量違章工廠,但工業區內的使用率卻只有53%,大里夏田地區的農地遭到大量電鍍業廢水污染。

北彰化則遍佈金屬加工相關產業,頂番婆地區生產水五金(與水有關的五金產品,例如水龍頭)為主,花壇地區是遍佈自行車零組件小型違章工廠,北彰化的違章工廠也引發多起重金屬污染。

違章工廠歷史因素:台灣成為日本代工廠、加工出口區「委外加工」

違章工廠林立其實有歷史因素。1970年代,美國開始對日本金屬加工製造業進行進口的管制,於是日本將台灣的加工出口區視為國外生產基地,透過台灣製造,將金屬加工品從台灣進口到美國,當時有將近65%的廠商來自日本。

1974年,台灣政府放寬限制,讓加工出口區的產業可以委託區外加工,於是30~50%的產品製程開始在區外的家庭內、違章工廠中生產。

加上政府無法壟斷金屬加工的技術並進行分配,又剛好遇到石油危機(1973-1974),所以日商持續將製程外包、委外,這正是今天違章工廠林立的歷史起因。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