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來了,帶一位女性朋友看《敦克爾克大行動》 錯過初段細節會遺憾

機會來了,帶一位女性朋友看《敦克爾克大行動》 錯過初段細節會遺憾
Photo Credit: Dunkirk / IMDB / Syncopy Inc.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齣《敦克爾克大行動》結局滿布人文主義色彩,電影沒有頌揚那些英雄主義的大角色「槍槍到肉」。實質上,諾蘭是要刻繪戰爭中應有的人性面貌,也反映強烈的控訴——在戰爭之中,沒有贏家,甚至人人都是輸家。

Dunkirk是罕有能夠接通港男港女,好好交流的戰爭題材懸疑片

不難發現,偶爾在網路上看見男士們暗笑女性只懂看韓劇《太陽的後裔》,以為人類戰爭就是那樣子,好一段感性的浪漫故事,然後指她們不懂欣賞《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那種既有改編又場面寫實的電影,如此精采,女士們看不完、呵欠連連的竟然大有人在。

假如你有這類印象,機會來了,《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將會是男女之間最值得傾談交流的電影,尤其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Christopher Jonathan James Nolan)開宗明義定位它「不是戰爭片」,是一部「不著重戰爭血腥的懸疑電影」, 不再只屬男人的浪漫,讓所有人深思動容,不管男士們如何留戀《搶救雷恩大兵》,也沒關係了。

只要你曾聽過編劇、文學家談論何謂文藝大師,往往強調那些出色作品不倚賴直腸直肚、喋喋不休的對白說教。諾蘭當入此大師之列,他運用極少對白、無半點轟動戰爭場面之下,也不著墨於一兩位「大卡司」主角撐場;主力透過整合陸、海、空三種處境,對畫面、音效細節的執著,依然能夠塑造令人喘不過氣的投入感,人人隨時喪命的壓迫力,藉著刻劃情境說故事,即使看了多年戰爭主題電影的朋友,心裏可能會想:原來還可以這樣拍。電影作品自成一格,可謂近年奇葩。

踏入《敦克爾克大行動》全戲的框架與精髓,筆者亦不得不開宗明義地說,如果你不在乎初段畫面,曾剎那間浮現——「陸、海、空;一星期、一天、一小時(one week, one day, one hour)」的意義,即便不會說你等於白看此戲,也叫人遺憾到不得了,它實在是畫龍點睛之處。

為什麼?諾蘭運用了一種剪輯技法,把陸上發生了一星期的事情、海上發生了一天的事情、天空發生了一小時的事情,時空交錯連接在一起,誠如以下結構:

【歷史背景】

英法聯軍在敦克爾克撤退歷時近9日——1940年5月26至6月4日,原初預計近40萬英法聯軍只能撤走3萬多人,最終出現奇蹟30多萬人成功撤離。

【電影框架】

三個不同位置、三組時間壓縮及連結

【陸】

敦克爾克海灘

【海】

民間救援遊艇

【空】

英國空軍戰鬥機

一星期之內:

英法在海邊等候撤退,海灘經常被炸、救援傷兵、剛出海不久船艦不久被擊沉、一些士兵躲在小艇等潮漲逃亡等

一天之內:

兩父子跟少年朋友,響應英國呼籲自發駛遊艇到敦克爾克海灘,由日到夜,過程中救了心理創傷的軍人、墮機空軍及船難士兵,晚上順利返回英倫海峽多塞特郡(Dorset)

一小時之內:

三架英國戰鬥機,隊長遇難失蹤,兩位空軍在燃油耗盡之前也沒折返,戰鬥至最後一刻,飛行員在沒燃油之下仍擊退海灘德軍轟炸機...

(據資料採用噴火式戰鬥機)

懂了諾蘭這樣的心思,更令我們醉心電影時空交錯又不凌亂的鋪陳效果。譬如,明明我們首先看到空軍要角Farrier(Tom Hardy飾)向下望知道好兄弟快被一艘遊艇救助,不久畫面一跳,我們又看到那遊艇仍未碰上英軍機墜落,只見艇主先救了心理創傷的軍人,以及掙扎遊艇是否折返回海峽的對話。

這就是電影匠心的時空壓縮技法,亦能有條理地讓我們知道三個位置的時空正在發展甚麼,最後全部交疊,一氣連成數十分鐘之內三路角色匯聚敦克爾克海灘附近的情境。若有留意這些細節鋪排的朋友,電影完結時想必有股衝動鼓掌Wow一聲讚歎。

【劇透及回應部分,可選擇略過跳到最後段落——電影透出深刻的人文主義】

陸地上的一星期:那幾幕諾蘭編導是否太弱智?應問:努力逃生是否懦夫所為?

MV5BMzUyNTQ3NDg0NV5BMl5BanBnXkFtZTgwNzcy
Photo Credit: Dunkirk / IMDB

電影一開幕即貼身追蹤英國陸軍二等小兵Tommy慌亂逃亡,在小鎮處處都有德軍開槍伏擊英、法聯軍,這是德軍開啟閃電戰士氣最高昂的時候,數十萬英法聯軍被打擊至聞風喪膽。Tommy的其他伙伴全遭射殺,他便逃至敦克爾克海灘,才遇上沉默不語身穿英軍軍服的另一小兵Gibson,實情Gibson是法國小兵希望隱藏在英軍之中一起撤離。

這兩位英法小兵認為逃命大過天,甚麼個人尊卑榮辱也不執著,大家心神意會,二人抬英國傷兵上船艦,打算不知不覺混入醫療隊及傷兵之間提早撤走,第一次不成功,第二次終於混入另一艘撤退船艦上。

怎料這艦依然被德空軍擊沉,法小兵Gibson早預料沉船機會高,堅持不入艦艙之內,本來他可以很快跳船,卻依然在危急關頭盡力打開艙門讓當中的英軍逃生。英小兵Tommy因此解困,二人奮力游往小艇,可是負責小艇的軍人拒絕救他們,這位軍人正是後來遇海難,被兩父子救起有了心理創傷的人(Cillian Murphy飾)。英法小兵「搭沉船」的一幕並不算諾蘭刻意製造困境,因為按程序船左右兩邊艙門都會封閉以免入水及基本防彈,即使翻側沉沒也不可能預先知道傾倒那一方,不可能預先打開某一邊艙門讓人逃難。所以不應批評這一幕是諾蘭弱智造作之舉。

最後在荷蘭人留下殘艇的一幕,也同樣被人批評弱智,為什麼英軍們知道有德軍射擊船身練靶,依然衝過去封洞口?為什麼明明水不斷湧進,外邊的德軍仍會繼續練靶射向開始有水浮起的殘艇?為什麼英軍可笑得以為叫一兩人跳船就可減重逃走?實情原本是德軍練靶,但後來已發現那殘艇有異樣,所以遠方零星打探的德軍多開幾槍,意圖射殺船內的英軍或法軍,水再漲高之後才停火。叫人跳船是英軍打敗仗後慌亂的心理,根本沒有理性和章法可言,一心只望船身輕一點,奢盼在深水能浮起,出海飄浮總好過被英軍留下他們等死,估計附近德軍就突破防線了!在戰亂中慌亂失措均屬人之常情。

這一幕的精髓並非糾纏在這些枝節是否弱智,而是對比戰爭生死剎那間顯露人性反應,那些稍為年長又怕死的英軍,不斷推年輕二等兵去死,甚至明知法小兵Gibson曾救過一些英軍,也斥令兩位小兵立即落船,批評他們是懦夫。諷刺的是,最終英法小兵都用手塞住槍孔,留到最後一刻才離船,法小兵終於溺斃。人性在存亡之際的自私,有程度差異,人人都驚慌希望生存,但依然有人一方面「推人去死」,卻忘悼自身的懦弱單向斥別人懦夫,找些理由說出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海洋上的一天:人人都是戰爭受害者,原諒看來自私逃亡的軍人

MV5BMzMzODA1OTc1M15BMl5BanBnXkFtZTgwNDgy
Photo Credit: Dunkirk / IMDB

英國年老退役居民Mr. Dawson(Mark Rylance飾)響應英政府號召,自發帶兒子Peter駛遊船前往敦克爾克海灘協助撤離英軍,少年朋友George臨時加入。三人期間先救心理創傷軍人,再救墜機飛行員Collins(Jack Lowden飾),最後再救走近二、三十名遇海難英軍回多塞特郡。救了心理創傷軍人後,他恐慌回到戰場,爭執要折返英國,不經意撞倒少年George跌下船艙致死。Mr. Dawson雖然不久前已死了一位空軍大兒子,卻奮勇攜剩下幼子前往救援,急生命之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