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來了,帶一位女性朋友看《敦克爾克大行動》 錯過初段細節會遺憾

機會來了,帶一位女性朋友看《敦克爾克大行動》 錯過初段細節會遺憾
Photo Credit: Dunkirk / IMDB / Syncopy Inc.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齣《敦克爾克大行動》結局滿布人文主義色彩,電影沒有頌揚那些英雄主義的大角色「槍槍到肉」。實質上,諾蘭是要刻繪戰爭中應有的人性面貌,也反映強烈的控訴——在戰爭之中,沒有贏家,甚至人人都是輸家。

而最令人懸疑之處,為什麼Mr. Dawson向兒子「使眼色」,最終沒責怪那位心理創傷軍人誤殺?原因在於,表面上他好像兩代從軍,勇於為國捐驅,實情不是,他並非那種愛國主義的英國人,而是珍惜生命,他言行之間流露出他對戰爭悲劇的無奈,只有團結才可不被軸心國征服,其實人人都是受害者,包括那位看起來自私逃亡,其實無法承受心理創傷的軍人——我們都同樣在政權與戰爭的悲劇之中。開啟戰爭的責任,當中的連環傷亡,最深處不能遷怒每一位曾參戰的軍人。Peter事後也將合力拯救的榮譽歸於George,以紀念他的勇敢。

天空上的一小時:你們可能犧牲了,情勢萬急,我不奮戰,誰戰?

MV5BMTU0NjMyOTA0NF5BMl5BanBnXkFtZTgwMjgy
Photo Credit: Dunkirk / IMDB

那三位英國空軍一小時之內的經歷,最後串起了所有場景,他們不斷在上空擊落德軍戰機及轟炸機,以減輕英法聯軍撤退的傷亡。原本有考慮在燃油耗盡之前,安全折返基地保命,後來,剩下仍能作戰的最後一員Farrier,他眼見伙伴一一墜落,有感生死未卜;此時,他孤單又目睹海上不斷有被擊沉的英國船艦,亦見英國平民冒死駛船隊趕來救援,撤退局勢緊急萬分,無法等待另一些空軍支援,已不再自行計算燃油量和時間,直飛敦克爾克海灘,最後,在鄰近德軍勢力範圍的灘頭降落,銷燬戰機之後,站著等待德軍捕獲,叫人心寒。

電影透出深刻的人文主義

MV5BMTgxNjQ3ODcxMl5BMl5BanBnXkFtZTgwNTE5
Photo Credit: Dunkirk / IMDB

全齣《敦克爾克大行動》結局滿布人文主義色彩,電影沒有頌揚那些英雄主義的大角色「槍槍到肉」,一些人完全誤解了諾蘭,以為他聲稱要有「紀錄片」效果,內容卻完全沒有真實歷史的場景和其他,豈有如此荒謬之事?實質上,諾蘭是要刻繪戰爭中應有的人性面貌,也反映強烈的控訴——在戰爭之中,沒有贏家,甚至人人都是輸家。

英法許多年輕士兵,竟然也要上戰場充人數,最終死裏逃生,還有些小兵在火車廂內慚愧自己戰敗,沒為國家打勝仗,從多塞特郡回到沃金鎮(Woking Town)車站時,怕英國居民會詆毀他們是懦夫,只管逃跑。最終呼應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之中,不論你愛不愛國,不論你有多想保存生命,像邱吉爾在報紙頭版的激昂說話,背後其實就是——一天戰爭未結束,即使戰至一兵一卒「相信你們也會為國家」打勝這場戰爭。

究竟戰爭完結過後,誰贏了,誰敗了?除了國家政治人物之外,誰不是白白犧牲?

【後記】

這次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誤解及貶低作品的人不少,筆者卻慶幸看到台灣影評人張硯拓的評論,暫時所見香港、台灣只有張硯拓夠誠意、夠認識、夠分寸地評價諾蘭的佳作,建議各位也兼讀他〈《敦克爾克大行動》:在逆境中飛向群星〉一文。

核稿編輯:歐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