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接受日曬可強化健康,使你免受許多疾病侵擾。哈佛大學愛德華・喬凡努奇教授早在2005年指出:由皮膚癌與缺乏維他命D所造成的死亡比例為1比30。然而,這項說法成立的先決條件在於:你得明智地選擇日光浴的策略,不能曬傷。
文:伯蒂爾・馬克倫德(Bertil Marklund)
我們在戶外曬太陽時,會接觸到太陽的紫外線,紫外線係由長波的近紫外線(UVA)與中紫外線(UVB)所組成。在我們的皮膚細胞直接接觸到日光時,中紫外線生成人體的維他命D。
日光是人體最主要的維他命D來源。除了日光,我們也藉由食物如有脂魚類(鮭魚、鯡魚、鯖魚和鰻魚)、蛋類,以及富含維他命D的牛奶,來補充維他命D的含量。很有意思的是,夏季時短暫的日曬,能產生相當於50杯牛奶的維他命D含量。
在北歐的冬季,基本上人體無法由日光製造維他命D,這時飲食成為攝取維他命D的主要來源。我們也發現到,在瑞典等缺乏日照的國家,人們攝取維他命D的含量有可能低於標準,因此包括癌症與多發性硬化症等,許多疾病的發病頻率均較高。
維他命D:免疫系統的小幫手
維他命D是一種被形容為奇異的分子,人體內許多不同的功能都需要它才能正常運作。維他命D有益神經系統,而由於它能預防骨質疏鬆症,它對骨質健康也有正面效益。它還能使激素分泌維持平衡,改善腸胃對礦物質與其他重要營養物質的吸收。此外,維他命D還能激發並強化免疫系統,有助於減少發炎,並保護我們免受以下一系列疾病的侵擾:
- 不同類型的癌症
- 多發性硬化症
- 糖尿病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抑鬱症
- 牛皮癬
- 骨質疏鬆症
- 傳染病
- 失智症
- 腿部血栓
瑞典南部進行的一項研究,在20年內追蹤29,000名女性,隨後再比較她們曬太陽的習慣,以及罹患的疾病與致死率。研究結果顯示:迴避日曬的女性,罹患糖尿病與血栓的機率較高,這使她們的死亡率在20年內,比常曬太陽的女性高出一倍。談到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率時,迴避日曬被認定為和抽菸、久坐不動、體重過重一樣危險。
另一項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等醫學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13個國家、超過四百萬名病患的資料。這些國家被區分為日照時數充足的國家(西班牙、澳洲、新加坡)與日照時數貧乏的國家(包括瑞典與其他北歐國家以及加拿大)。
結論是:來自日照時數充足國家的人們,在多種癌症(包括胃癌、直腸癌、腎臟與膀胱癌、攝護腺癌、乳癌與肺癌)的罹病率,都顯著較低。罹病機率平均降低了超過50%。這項驚人結果的可能原因被認為是陽光能夠刺激人體,產生維他命D。
獲取維他命D需要曬很多太陽嗎?
將皮膚曬成健康的古銅色,是使人歆羨的目標;夏天,許多人一心想把皮膚曬成古銅色。然而,要使人體獲得足量維他命D,其實並不需要太多紫外線。
瑞典的夏季,只需在中午時分讓臉部與雙臂接受短暫的日曬,就可獲得一天所需的維他命D含量。在更接近赤道的區域紫外線更強烈,日曬的時間可以更短。換句話說:我們不需要躺在日光下、將自己烤焦,才能獲得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含量。否則,接受日曬太久,只會增加皮膚皺紋,甚至罹患皮膚癌的風險。維他命D含量的需求達到後,皮膚就會關閉其生產,因此曬太陽曬得愈久,並不能產生更多維他命D。

曬不到太陽怎麼辦?
由於日照角度低垂時,中紫外線會被大氣層所過濾,實際上我們只能在夏季(4或5月到8或9月期間),才能以日曬獲得足量的維他命D。這意味著住在北半球高緯度區的北歐人,於冬季時無法以接受日曬的自然法,獲得維他命D。
缺乏維他命D會縮短壽命,其實人體有可能缺乏的維他命種類極少,但維他命D卻是其中之一。因此,冬季時以人工方式補充維他命D,是有益健康的。只要你依循醫師建議的劑量,就不會有中毒的危險。然而,長期服用高劑量將可能導致中毒。
瑞典食品管理局(Livsmedelsverket)針對孩童與成人補充維他命D的建議劑量為每日十微克,相當於400國際單位(internationella enheter,IE)。超過7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建議劑量則高出一倍(20微克,相當於800國際單位)。夏季時藉由日曬所生成的維他命D,在入秋之際尚能於人體內儲存數週,不過其含量隨後也會逐漸減少。因此,建議在秋分後開始進食維他命D補充劑,直到下一年的春分為止。
關於曬太陽的小建議
夏季期間,請確保每日接受日曬。在我們所處的緯度,日光是相當可貴的,因此請務必儲存充足的維他命D。要接受日曬,你並不需要穿著游泳衣、躺在沙灘上。在庭院從事修剪工作、外出散步,以及身穿短褲與襯衫、躺在吊床上的人,接受日曬所獲得的有益維他命D,完全是等量的。
獲得每日所需的足量維他命D,是至關重要的,你應該在不採取防曬措施,或者使用低度數的防曬液的前提下,接受15到20分鐘的日照。防曬用品會過濾中紫外線,使皮膚完全無法生成任何維他命D。正午時分,太陽在空中的角度達到最大值,能給予最大量的維他命D,因此請在正午時分接受日光浴。如果你整天都在室內工作,午餐時間務必出來透透氣:出來散散步,或者在日光下喝咖啡。
如果你有心在日光下逗留20分鐘以上,就必須採取防曬措施。請記住:千萬別曬傷。日曬後,請避免立刻沖澡和使用肥皂,因為維他命D為脂溶性,使用肥皂沖澡會將皮膚剛生成的維他命D洗掉。從皮膚生成維他命D,到其被人體吸收需要數小時。
請佩戴太陽眼鏡保護雙眼,使其免受紫外線照射,減少罹患白內障的風險。如果情況允許,到海外日照充足的國家度假,是冬季補充維他命D的良方。
採取明智的「日光浴策略」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