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中印局勢】印度是聰明或愚蠢?開不開戰會有答案

【中印局勢】印度是聰明或愚蠢?開不開戰會有答案
Photo Credit: Mukesh Gupta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從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印度視戰敗為重大國家恥辱,對中國崛起感覺受到威脅。中國亦持續戒備印度樂見西藏獨立,以及意圖保護流亡到印度的政治異見分子,中國也擔心有朝一日印度崛起影響乃至爭奪西藏,影響中國水源。純粹從上述外交角力看,新仇舊恨交織,火藥味驚人,「必打派」的理據較強。不過.....

中印局勢:「不打派」vs.「必打派」

中國、印度會否開戰,尤其在習近平建軍90週年閱兵之後,成為全球注目的大事。在傳媒強調中、印歷史舊恨的同時,不如,我們先比較一下評估開戰機會最強的理據是那些,再找出更關鍵的要點在那裏。

中國6月在洞朗地區(Donglang,印稱Doklam)修築道路,洞朗位置不但與不丹相依,也十分鄰近印度。事源中國早認定跟不丹基本解決了「洞朗誰屬」的問題,中國擁有該區自然可以在洞朗修建道路,當然要拆毀印軍越界設下的碉堡;相反,印度認為這只是中國恃勢凌人,單方面要不丹無聲無息放棄洞朗主權,造成既定事實,使不丹疏印親中,亦由於印度與不丹外交關係密切,無法置身事外,故派印軍阻止中國修路,事件終釀成中印嚴重軍事衝突危機。

「洞朗」地區對峙會否演變成戰爭,目前有「不打」和「必打」兩派主要觀點:

  • 不打派:傾向印度軍方的觀點屬「不打派」,認為雙方會顧慮經濟發展,印度無意開戰,中國遇上北韓及南海問題牽制,故中印最終不會開戰,甚至會在9月洞朗高原下雪期間,雙方會借機同時撤軍。
  • 必打派:傾向歐美及中國的觀點屬「必打派」,則認為中國已劃定必須印度無條件主動撤軍,令事件沒有無限期拖延下去的空間,因為拖延等同中國「外交上」認輸,變相是印度的外交勝利,是以中印在本年至下年初開戰機會甚高。

表面而言,目前趨向後者「必打派」的形勢發展,始終,中國與印度在洞朗地區的衝突,亦意味涉及整個錫金邊界外交、軍事、經濟(尤其中國)的定位。

許多評論認為局勢朝向「升溫」的原因

其實,事件並非中印邊境偶發擦槍走火的外交及軍事危機,卻是兩國「主動干涉」洞朗而發生的,並附帶經濟戰略的衝突,如任何一方不撤退,緊張局勢難以隨時間淡化。因中國在整個一帶一路經濟戰略底下,必須多點主動推進。可是同一區域,對印度來說那裏牽涉南下「雞脖子」(chicken's neck,即咽喉地帶,以洞朗地區偏西南)的安全問題,一旦被中國完全控制猶如「封喉」,別說瓦解了印度、不丹多年密切的外交關係,更相當於使印度永遠陷於戰略劣勢,只有中國可以擴張,往後印度在任何衝突中毫無反抗餘地。

renewmap1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形勢上,印度目前的遠交只跟美國、日本建立緩慢又未鞏固的關係,而近交只有鄰國不丹仍未妥協親近中國,不丹是中國陸地接連邊境的國家,「唯一」未跟中國建交,跟印度同樣沒有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國家,印度對不丹的重視可想而知。反而,印度跟巴基斯坦在20世紀多次衝突,印視巴基斯坦為世仇,中國近年卻跟巴基斯坦愈走愈近,甚至在2015年春中國達成了近46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計劃在2030年建成「中巴經濟走廊」,令巴國成為中國一帶一路重要伙伴。令印度面對中國在經濟及軍事大有「強勢壓境」之感。

還有,自從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印度視戰敗為重大國家恥辱,對中國崛起感覺受到威脅。中國亦持續戒備印度樂見西藏獨立,以及意圖保護流亡到印度的政治異見分子,中國也擔心有朝一日印度崛起影響乃至爭奪西藏,影響中國水源。

純粹從上述外交角力看,新仇舊恨交織,火藥味驚人,「必打派」的理據較強。

「必打派」不能忽略的漏洞,印度跟中國並非等量強硬

不過(萬惡的「不過」出現了),「必打派」最強的理據,只反映中國沒有撤軍退縮的餘地,此事定必強硬到底,這一點是對的;另一方面,亦不應過份高估印度的強硬程度,認為跟中國不相上下。無人有預知未來的水晶球,但可以衡量影響一件事較重要的因素是甚麼。從策略上看,只要印度夠聰明,便會察覺時間站在她的一方,應力求避戰透過外交技巧處理問題,真的戰事一開,優勢會立即傾斜中國。所以,開戰的唯一因素只會是印度錯判形勢——蠢。民族情緒、歷史舊恨在決策上屬次要。

首先,目前外交角力雖然緊張,但是印度依然可收可放,只要印度認清,中國視一帶一路為未來國家存亡的生命線,亦依然是經濟戰略計劃,而不是軍事侵略計劃,那麼,所謂「雞脖子」的國家安全問題,未至於生存攸關。而且,事件觸發點在於不丹將來的外交關係,她很可能跟中國正式簽署《中國不丹邊界協議》,此後靠近中國,這對於印度也未至於是毀滅性的影響。

是故,如果印度oneindia文章〈洞朗:為了安撫中國,印度不會讓不丹失望〉消息確實,印度最終願意讓不丹的軍隊代替他們駐場;意味事件隨即改為中國跟不丹自行處理,即使外交軟化會有挫敗感,卻仍算有理有節的解難方式,長遠而言,日本、美國等合作伙伴,反而肯定印度在軍事危機中「理性務實」,在中國經濟擴張的同時,其他投資者會對印度前景及穩定更樂觀(可參考日、印的「自由走廊」),印度對外的合作關係變得緊密,知道印度不至於妄啟戰端,大可透過合作方式軟性制衡中國。

只要拖延,時間站在印度的一方 開戰百害而無一利

第二,經濟前瞻方面,時間確實站在印度一方。這段時期中國、印度同樣躋身新興金磚國家,外交態度強硬可以預期,不過,兩國內部經濟各面臨不同類型的困境。中國的困境是「必須向外擴長,無法拖延下去」,這兩年來被傳媒一再議論的「產能過剩」問題,如媒炭、鋼鐵、水泥超出數年前的需求量,迫使中國一些重要國企,要倚靠向銀行借貸來維持營運,暫時避免許多相關公司和廠房大量倒閉(當然各類問題遠不只有產能)。大體上,中國的各類問題無法被動拖延,只有視一帶一路大量開發計劃,是維持國家存亡的重大經濟戰略。

印度則相反,《福布斯》(Forbes)有評論把焦點放在印度的發展潛力上,而世界銀行對印度GDP評估,認為印度在2017年底成長有望達7.2%,超過預期中國的6.9%。

所以,印度當前的主要問題,在內不在於外;印度要面對的是更好的行政、教育改革,以及發展基建,從而抒解龐大人口、需求和政治問題。正由於印度在基礎建設和民生方面大有可為,訊息行業的短暫困境及科技失業,10年內的承受能力比中國來得強。